在美国的分析人士看来,懂王具有两个鲜明的个人特点:1,热爱交易。2,个人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这在懂王的执政履历里很清晰的展现了他在“处置一系列复杂问题时候”的一个关键特征:他倾向于与核心人物直接就复杂问题的“核心原则”达成交易,有助于排除不必要“杂音”,就解决问题形成共识。
去年美中商会在芝加哥的年会上,懂王的前副总统彭斯就谈到了懂王贸易战的核心策略是,加关税不过是虚张声势,川普真实的想法是通过贸易战把CN拉回谈判桌,谈成一个大交易后改善双方关系,只是没有想到CN极其强硬。
单纯在他漫长的商业履历里,这个策略其实是“成功的”(至少懂王自己是这么看的),而在他从政以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影响去评估,其实客观上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盟友)的元首在他就职后“迫不及待”的与他会晤的一个“核心原因”。
他本人的“情绪性的不可预期”和“极限施压策略”都是这一套谈判逻辑的有机构成。
这套策略最大缺陷是:他可以“欺软怕硬”,但是无法动摇“意志坚定的,同等体量的对手”,对懂王来说,很不幸的是CN就是后者,而且后者很有可能已经看穿了他的“底牌”。
懂王希望他在这套策略中“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因此在表现的“异常矛盾”,一方面表现得极其强硬的虚张声势(bluff),一方面他却又表现出强烈的渴望,甚至是不顾一切的展现了与()达成直接协议的意愿。
这种矛盾性随着时间推移,展现的越强烈,从3月份到4月份,从5月份到6月份。懂王越来越为这个“没人接听的电话感到急躁”的时候,其实恰恰就越展现了他的虚弱性,同时这反向加了他的对手的一种判断,“坚定了懂王只是虚张声势,而且接近无牌可打”。
我们在5月份以后一系列的事件中都看到了“以上这些事实”,因此理解这里的逻辑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进入一种看起来“毫无章法的极限施压和威胁”(比如留学生签证)
所以这个时侯,对于懂王来说双方其实进入一种所谓的“懦夫博弈”,即无法翻桌,也不能轻易认输的尴尬境地。
在美国的核心媒体看来,CN在这里最直接的“杠杆”就是所谓的“稀土出口管制”。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解释了其中的逻辑,CN以管制适用于所有国家,而不仅仅是美国,辩解为不应被视为针对美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即使这个管制是在5月4日后颁布的。
但我认为稀土只是双方博弈的一个工具,这个事件本身(懂王其实成了那个懦夫博弈中,至少看起来第一个后退的人),在整体地缘生态上展现了CN不但具有“对等博弈的体量”,也具有“对等博弈的意志”。
美国必须要适应这种“宏观改变”,不论其内心是否接受,当然,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美国输了博弈,未来的路还极其漫长和充满不确定。而是说在这种博弈中美国必须客观承认对手并不是一个完全可以凭借“实力地位而漠视”的默默之辈,这一点对于未来双方的博弈极具吸引力。短期看来,双方的交流将有助于改善已经冰封的双边关系,从长期看来,双方很多结构性的矛盾还远未触及(只聚焦于稀土和贸易),未来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