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回答

如何看待《澎湃新闻》评论「从最高法治理『挂床』,再看王佳佳法官遇害案」?

漫漫长路
551个点赞 👍

我今天要说一些冒险的话。

我不知道我的法律共同体的同行们,那些身处体制内的司法工作人员们在过去的几个月是否有太多太多不解,是否有太多太多委屈。

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痛点可能在于:为什么当“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他们”还是要不遗余力地反对“我们”。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困惑、难过。

但是我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要命就要命在“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他们”之间竟隔着一个可悲的厚障壁了。

今天的“我们”需要思考的远不仅是这个案子,而是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那就是当他们反对春风、抗拒春风、厌恶春风,同情党老汉的时候,他们到底在反对什么,他们又在共情什么?

春风可能不只是春风,春风也是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反感的、高高在上的、悬浮于空气的、爱抽象的人却不爱具体的人的体制内小资产阶级childless cat ladies的抽象集合体。

党老汉可能也不只是党老汉,党老汉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的他们,是一个无比悲观、无比绝望的未来。

如此一来,春风和党老汉的形象就被高度刻板化了,变成了“我们”和“他们”。

当“我们”还执着于案子的对错时,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根本没有在讨论这个案子。“他们”已经厌倦了理性地讨论与是非的分析,“他们”只是热衷于拆台,“他们”现在就是在闹情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引爆舆情的是那篇公众号文章,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哪一篇。

当然,那篇文章本身写得也没有太大问题,大部分的篇幅还是在讲受害法官生前处理的一些案子,讲她的责任心,讲她的原则性,讲她的耐心与专业。

但是文章的作者似乎觉得这些“好”还不够好,还得好上加好,得是个完人。于是灵机一动、笔锋一转又开始写受害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爱心,做手工、户外运动、喂流浪猫…

按照我对某些宣传部门的了解,这里面肯定有夸张甚至想象杜撰的成份。

但这就体现出“我们”和“他们”巨大的认知差异了,“我们”认为的这些优点,巧妙地与“他们”脑海中最厌恶的那个形象重合了。

“他们”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

他们没有感觉到春风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只感觉到了“哪有什么负重前行,只不过是有人再替你岁月静好”。

他们当然是极端的、病态的,不讲道理的。

因为“嫉妒”让他们面目全非。

他们反对的是享受生活吗,不是。他们只是不理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他们是反对严格司法、严守底线吗,不是。他们只是回想起自己被为难的时刻,想起“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无助感。

这就是面对同一个表述,两种天差地别的认知。

王佳佳可能确实是个好法官,党老汉可能确实是个恶意索赔者。但这都不影响他们在舆论风暴中成为了情绪载体。

澄清一个案子很简单,

但是你没有办法说服别人的立场,而解决这个情绪背后的问题才是解决根本问题。

至于如何解决、如何弥合,有一个从扬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北京的老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开了一个药方。

那是一个三层表述,层层递进。

我觉得可以改用一句诗来形容那个理论,

大概的意思是: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他。

今天的“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检验那个药方。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兰陵戚戚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