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人社部印发通知,将推动国有企业建立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从经济结构看,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革?

闻号说经济
10个点赞 👍

现在的国央企,技术人员要求双师,工程师加技师。但是,别说权力了,薪酬都完全走管理岗为主的道路,从90年代开始出现,越来越严重,差距越来越大,已经非常过份了。

当年,待遇向管理岗倾斜,有历史原因。我们那会儿管理极不规范,我刚参加工作时的公司,分部70多名正式员工,居然没有质量、技术、资料、报批、验收、归档等关键工作的流程,也没有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匪夷所思。所以,那时候确实缺乏管理人才,倒是有操作技能的老师傅有的是,管理岗增加收入,可以理解。但后来,越来越过份,这次政策出台的时机很好了。

这个政策,是一个明确的转向信号,不知道有什么可阴阳怪气的。其实,中国的政策转向都是名牌,能深刻理解的却不多。这几年,工匠精神已经开始宣传了,大家别着急,这个转向是明确且确定的。很多人,看见明确信号犹豫,等形成共识,一切都晚了,那会儿又去卷,两头挨耳光。即使是旁氏骗局,早进入,早退出,都没有问题。就像房地产一样。你的决策,如果家族群都支持,大概率就是坑。

为了不被限流,具体单位的负面例子就不举了。

1、薪酬差距的结构性调整已经开始,也仅仅只是开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央企技术岗平均工资增幅(8.7%)首次超过管理岗(6.2%),且政策要求2025年一线技能人才工资涨幅必须跑赢同层级管理人员。这种趋势在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更为明显,某自动化设备央企博士研发岗年薪已达30-50万元,接近中层管理岗水平。

随着国家的强势推进,局面很快就会好转。

2、技术专家的战略价值凸显。

随着“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加剧,技术专家在国企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国二重聘任的首席技术专家直接参与重大装备研发决策,其技术方案可影响数亿元项目的立项。南方电网更规定,首席技能专家可参与公司战略规划会议,与管理层享有同等话语权。

​3、工匠精神的培育。

从政策文件到企业实践,工匠精神正从口号转化为制度。全国总工会计划到2035年培养2000名大国工匠,珠海、株洲等地已建立工匠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技术能手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优惠、优先医疗等实质性待遇。企业层面,某轨道交通企业将工匠精神纳入绩效考核,技术创新成果可折算为晋升积分,占比达40%。

4、从效率优先到创新驱动的范式转换是根本原因。

管理岗主导的薪酬体系本质上是效率型组织的产物,其核心是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执行力;而技术岗价值提升标志着国企向创新型组织转型。华为“让听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的理念已在部分央企试点,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允许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跨部门团队,经费使用自主权达5000万元,行政部门仅保留合规性审核权。

​5、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

2025年教育部将新增20所职业本科院校,重点开设智能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与央企共建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这种学历-技能-待遇的闭环打通,将彻底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认知。

未来,这一制度配套职业本科,以改变技能人才匮乏和质量下降的现状,是确定的趋势。对应的文科专业,会大幅度缩减。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实事求是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