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尊界产品力的判断,在知乎的舆论环境下很可能被当作“higo”甚至笑话,但该说的还是要说:
单从技术本身出发,我始终认为尊界相比同价位同级别竞品(迈巴赫等)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整车架构层面就领先太多了。
尤其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尊界S800是真正全域融合的中央集中式平台,相比行业主流的域集中式迈进了一大步。
之前回答中,我曾提过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
传统燃油车时代,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
传统汽车的每个部件(比如电动座椅、升降玻璃等)各自都是一整套独立的系统,都有独立的控制器或ECU,一句话总结就是“各自为战”。
随着整车智能化时代来临,问题来了:
大多数供应商提供给整车厂的产品本质上是“黑盒”,整车厂能做出的调整非常有限。
如果要推出“车机语音控制座椅”这类功能,就必须与一个甚至多个供应商协商推动,开发难度和效率可想而知。
所以说,传统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对整车智能化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而智能电动车时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程度不断上升,目前行业主流已经是域集中式。
简单来说就是,传统汽车大大小小各自为战的零部件控制,被整合到少数几个域控制器。
整车电子电子架构的转变,对智能电动车来说有诸多好处:
一来,整车厂可以用自己的底层代码取代供应商的软件,大大提高了多部件协同功能的开发效率;
二来,控制器数量的大幅减少,意味着整车线束大幅缩短,生产难度和成本有明显下降;
三来,传统供应商由同时提供硬件和控制策略退回到仅提供硬件,也意味着整车厂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
以上各方面汇总,就使得整车厂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化功能和OTA升级成为可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造车新势力接连推出的整车OTA、语音控制车窗座椅等等功能,如今大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但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类似功能却极为罕见,核心就是因为底层架构不支持。
所以说,更新更强的电子电气架构,可以说是整车厂探索智能化的技术底座。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是整车智能化差异的技术根源,没有底层技术的突破,上层做的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也应该看到,域集中式相比分布式固然迈进了一大步,但仍然不是非常彻底。
在域集中式架构下,跨域通信的效率和延迟存在先天上限,这也限制了整车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入。
目前常见的语音控制座椅、车窗、车机导航等等,对传输效率和延迟要求并不高,这倒也罢了。
然而一旦涉及真正的“魔毯底盘”,涉及到道路预瞄,目前行业趋势是将新锐的智驾感知融入到底盘数字化调教中来。
目前智驾感知硬件仍在持续不断升级,双目/三目视觉、激光雷达、4D毫米波等新锐感知技术层出不穷。
整车智能化大脑必须汇聚所有感知信息,在保障高阶智驾的同时将获取的路面信息实时传递给底盘,这就对跨域通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微博有博主反过来质疑BBA的“类魔毯底盘”实际落地究竟有多少效能,核心就是因为他们从智驾感知到底盘数字化再到最基础的电气电子架构,都不支持颗粒度更细的道路预瞄与调整。
所以说,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架构演变,同样是智能电动车时代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尊界领先行业迈出这一步,行业影响完全堪比当初特斯拉率先实现域集中架构,夸张点甚至可以说“定义了下一个十年的智能车”。
智驾方面,华为ADS 4.0发布会的势头,大家也都看到了:
央视带头直播,国内外多家车企共襄盛举,高速商用L3正式官宣。

以知乎的一贯风向,菊厂技术再怎么领先,大概率还是堵不住某些人的嘴,这我倒是想到了。
但我没想到的是,某些人为了自圆其说,选了一个最蠢的角度:把高速L3“开除L3籍”。
我寻思L2时代智驾和辅助驾驶也是从高速开始,怎么换了L3某些人突然就不认了?
之前我早就说过,未来L3推广的进程必然是分区域、分场景、分车型逐步落地,L3智驾落地大概率也是从部分高速起步。
而且以我国监管的一贯风格,新技术新方法必然也是分城市分地域逐步试点,这有任何奇怪之处吗?
我把话放在这,未来L3技术演进必然是分地区分场景逐步迈进,尊界S800大概率是第一款高速L3量产车。
尊界S800那套双冗余架构是真正面向L3设计,未来支持L3的车型还会逐步增多。
现在对着“高速L3”冷嘲热讽,技术逐步成熟后自家“主子”迟早要跟上,到头来只会吃满回旋镖。
更何况尊界这车集成的黑科技多的是,从芯片到链路都有大量自主研发的成果。
很多芯片都是全新设计来不及摊平研发成本,短期内只有超豪华车用的起。
还有多电机控制算法、双冗余的智驾链路、天地网联的车端通信、智能可变光幕等等,尊界S800搭载的新技术新成果简直不要太多。
如果让我评价,海外品牌同级别车型跟尊界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各方面都落后太多了。
甚至就连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内饰和舒适化配置,尊界S800这款车优化了非常非常多的细节,具体可以参考这个视频:
我说难听点,换了其他某些车企,光内饰细节就足够发布会吹一整天。
当然,即使有再多新技术,如果品牌被铺天盖地各种标签也会受到很大负面影响。
但我觉得产品仍然是第一位的,尊界品牌长期必然能成功,我至今仍然坚信这一点。
鸿蒙智行各品牌也差不多是如此,随着菊厂技术成果逐步井喷,几个品牌势能都逐渐起来了。
问界前几个月销量下滑,网上又是一大波节奏,但实际上不过是主力车型临近改款/换代的青黄不接而已。
如今问界M9成为50万全市场销量第一,问界M8成为40万全市场销量第一次,再黑已经逐渐黑不动了。

短期销量预估的话,我认为尊界S800刚发布头两个月可能是产能爬坡,后续月销有不小希望突破1000台。
如果几个月后销量仍然稳定在1000左右,基本就可以说取得了不凡的成功。
之所以没有给出2000甚至更高的预期,原因也很简单:
超高端豪车市场本身就有限,七八十万甚至百万的轿车市场更是非常看重品牌;
这个价位车型的潜在客户年纪普遍偏大,思想更加保守,传统品牌的思想钢印更加深刻;
还有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在于,尊界S800作为新品牌第一款车,配套的交付和服务体系需要时间同步建设,这方面也是急不来。
更何况随着国产新能源车攻城略地,BBA的日子并不好过,78S的价格也都有松动。
估计华为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起售价定的比较激进。
不过我相信,随着时间拉长,尊界S800相比传统豪车完全超出时代的产品力,终究会持续散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