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美国,买了一堆日用商品,结果回家发现,全部“Made in China”。
就像你在中国一些俄罗斯超市里,买的所有食品,也全都“Made in China”。
甚至你在俄罗斯当地超市,买的食品,也全都“Made in China”。
个人觉得,谈不上“欺骗”。
应该说企业考虑得“不够周全”。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果娃哈哈产品中的“非主要部分”,比如瓶盖、瓶身、标签,甚至“主要部分”即水生产中的一些环节,让其它企业代工,甚至让其它竞争对手代工,没有告知消费者,那都不是事。
但娃哈哈让产品的“主要部分”,即水生产本身,交给今麦郎代工,却没有醒目标识这一事实,这样做它就要冒风险了。
很简单:消费者不懂什么产业分工,国际产业链。
分工、代工有错吗?没有。
但消费者才不管代工有没有错,他只从他的潜意识考虑问题:娃哈哈的所有产品,难道不应该都是娃哈哈生产的吗?
因此,事实(代工的普遍性)和消费者的认知(没有专业研究过分工),就形成了信息差。如果企业不选择明显地告知消费者这个信息,它就要承担这个信息差暴雷的风险。这是风险的一方面。
目前除了极少数保密产业,比如国防、军工、高精尖,还会不太顾及市场竞争,全产业链一把抓。
其它所有产业,早就形成各自的“国际产业链”了,并不是在今天才形成的。
这件事情本身无所谓对错,它只是资本主义纵深发展到今天、分工不断深化、细化的客观规律。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你可以说,企业没有显眼地披露自己产品的主体部分的情况,所以你对这点不满。我也认为这无可厚非。
但是从企业角度来讲,它如果真的明显披露这些事情,又要冒另外一些风险,也就是会影响品牌声誉。这是风险的另一方面。
比如,娃哈哈这个老字号品牌,响彻今天,早已经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印象:你这个水,从里到外,都是你自己生产的。我们相信这一点,所以才愿意消费你的产品。
如果企业一开始就曝光,娃哈哈的水,是由今麦郎代工的,那消费者就会按照他自己那个想法去思考问题:我直接买今麦郎不就完了,反正这个产品的主体部分(水的生产),又不是你娃哈哈完成的。
实际上他不知道,今麦郎也有一些水生产业务,是由娃哈哈代工的。
企业难不成还要为了品牌声誉,开个培训班,全民普及资本主义分工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知识?
因此,矛盾的两方面:一是如果企业不把自己产品的主要生产环节的分工情况说清楚,至少暗示一下,那就要冒第一种风险,曝光了就别嘚瑟,出来解释吧。
二是如果企业明显标识了,又会在很早以前就影响品牌声誉。
长痛短痛的问题,疼痛程度恐怕差不多。
企业也不可能完完全全自己搞定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因为这样违背分工原则,会让成本暴涨。
所以它就要在这个两难的冒险中,取得一个平衡。
最后,我们还要回到产品本身。如果产品本身质量过硬,这种问题人们并不太计较。
反之,如果产品本身出了问题,那你就是全部自己生产,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