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另一个问题里好些说要举报的。
涉及下列内容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请在此举报。
当然想按举报按钮的麻烦等这个剧播完再按,这种满人视角的清末史着实不多见。
本剧的优点也很明显,考究的辫子,不再是阴阳头,剧情在历史层面有所拓展。
缺点也明显,毕竟是能让傅正都绷不住的电视剧。豆瓣的好评也在往“没有丑化”上去确认,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为了合乎逻辑,必然要学《唐探1900》一样模糊中国与满清间的区别。许多人有一种古怪的想法,他们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的,满清不可以用民族主义评论的,无论是清末的兴亚论,还是梁启超的“中华民族”,都是在做,谁是我们,谁是他们的边界确认,而影视剧里的无论汉人,还是满人似乎都已经懂得了谁才是我们。
总之,我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播完,我再次用一下定宜庄当年的说法
“满人是不是中国人”的激烈争论,正是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发生的。这直接关系到本文的主题即“满族是否有中国认同”,同时也提示给我们,讨论满族的国家认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满族人对“中国”的认同,也不可能是理所当然的、无须讨论的问题。
关于留日的满人
如果仅从《大同报》来看,这些年轻的满洲留日学生对“中国”是有明确的认同感的,他们在当时建构单一民族国家的呼声成为全社会最强音的时期,急切地想得到各种政治势力的接纳和承认,极力想将自己的民族纳入到这个“中国”之中,为此而希图缩小和淡化满汉间民族差别的存在。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清朝尚未垮台,而这些满洲年轻的知识分子,是将这个朝廷视为自己的国家、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来谈论满汉关系的。说到底,这些满族知识分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汉族”的建构对于清朝统治的危险性,但他们能够拿来与之抗衡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有“君主立宪”而已,只有立宪,只有维持满洲皇帝的统治,才能使这个多元的“中国”帝国免于崩溃,沈松侨先生评价说“他们渴望民族振兴而又不愿失去自身的特权与利益”,可谓一语中的。
《大同报》的创办者,毕竟是一批政治上未必成熟的年轻人,他们的主张,也未必就能代表当时大多数满洲人的意见和态度,杨度在题辞中也说:“大同报社诸同志以少数之人,孤危寡助,力排异议而为之,较吾人之事业尤难”。
更搞笑的是以下论断,体现了这些所谓开明旗人的威胁口吻,即便今天也能见到,敢踹我们走,你就等着国家完蛋吧。
至我朝则经略塞外,征回征准,取台湾,数万年相沿相袭,皆挟帝国主义,以联合各异族共立于一国之下,故我中国能合二十一行省蒙古回藏,而占地球上五大洲独一无二之亚东大帝国。使当上古时代,循单一国成例,以严斥外族人为主义如黄帝者,只有保守直隶、山峡河南四省,凡此外之人民土地皆以外国视之,皆以夷狄斥之,匪第不能扩其疆宇,恐其固有之疆宇亦不能保守,且日渐剥削,若以之立于今日之优胜劣败之竞争世界中,其必不足以立国也,可断言矣。
并且
尽管目前中国清史学界对美国“新清史”在政治上构成的“潜在的颠覆性”多所警惕和批判,但如果将“帝国”(empire)作为一个学术名词而非政治术语,清朝是一个帝国而且具有帝国的多元特性,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而如果承认这个事实,便也无法无视至高无上的皇统在清朝统治中的作用。总之,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即使能够想像出一个共同祖先,却并不像汉族或者蒙古族、甚至藏族那样,依靠悠久历史和延续几千年的文化来维系,有清一代三百年,维系这个特殊群体存在的,是由皇权统治给予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优越地位,是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皇权一旦垮台,政治经济基础一旦丧失,茫然不知其所,他们的“认同”也就缺少了一个载体,清末满洲贵族中一部分人拼命鼓吹“立宪”和满汉一家的主要原因,倒未必是这些人特别“开明”所致。
更明确的说一个只有三百历史的民族失去了爱新觉罗,就什么都不剩了。
总之,对大多数满人来说,清朝的“中国”和清朝被推翻之后的“中国”在他们心目中不可能是同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从此“中国”到彼“中国”的认同之间的过渡,未必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也曾有过痛苦艰难的选择过程,讨论这个过程,是探讨中国现今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这个事情还有个很有趣的后续,汪教授作为反新清史的急先锋。但其说话又是没有逻辑的,而且幸好定教授是满族,不然少不了给顶大汉族主义的帽子。
定教授认为满洲人认同的中国只是清朝,清朝亡了,就无中国可以认同。然而满清虽亡,其曾代表的中国实体尚存,所以严格说,只能不认同代表中国的民国。
总之,既然有些反复讨论诸如文天祥,岳飞究竟是忠君还是民族主义,而认为满人认同的国家是不需要讨论的,这才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同样的,一群不认同民国的人,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什么,真的好难猜。
而更幽默回到历史虚无那个话题,22年的时候有些建制派也忍不了了,倒不是因为皇汉这样的民族主义,而是陈天华说的,我退让则对方就必然得寸进尺。如果真按《清史稿》的方式走,刘伯承,延安五老这些都不说了,朱毛当时可是都登场了。更不凑巧的是,即便是绿营也不对帝制抱有好感,这大概是和蓝营唯一的共通点。
如果真按这个节奏拍,这无疑是一部很好的“在影视剧中观察满人情感”,而因为满清太过光辉,而导致1911年不少人无限贴近乱党,这是更大的乐子。所以,别举报,等它播完。这是近些年满清电视剧里不可多得的“瑰宝”。
所谓集体左倾,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而言,这些深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尚有部分坚决地或维护性地站在政府的立场。这一部分,包括大部分的清朝贵族子弟,因为他们本身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
如果借由左派+满人历史悠久的话题,展开讨论满族在满清,民国,新中国时期的国家认同问题,这是绝对有突破的。
另外,我看有回答在推荐电影,《春江遗恨》特别推荐,将太平天国,满清,日本,英国人都纳入到故事中,如果抛开其是殖民时期的作品,立意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