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回答

如何看待某煤炭行业研报称「煤炭可通过击杀凋灵骷髅获得」?

陈长庚
1414个点赞 👍

大家都分析得很好了,我来跑个题,希望煤炭行业人士勿忘历史。

我可能是缺少了点娱乐精神,看到「煤炭可通过击杀凋灵骷髅获得」这几个字的时候,后脊背一凉。

因为,历史上确有「以人换煤」的残酷政策,就发生在山西大同。

山西省大同市的煤峪口南沟,被当地老人称为「死人沟」,如今这里是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所在地。

1937年,日军占领大同,自然不会放过这里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大同本就地广人稀,加之经年战事不断,青壮年更是稀缺资源。

一方面是无尽的煤炭资源急待掠取,一方面又缺少开采的人力资源……

于是,日军便采取了「以人换煤」的政策。

除了征调战俘,侵略者还通过盖房、筑路等名义进行招工,通过坑、蒙、拐、骗甚至摊派等方式,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抓骗了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到矿山充当劳工。

矿工们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矿井下,每天被迫服苦役12-16小时,以发霉的麸面充饥,井下脏水解渴。110多人挤在30米长的土房内,以麻袋片御寒,被折磨而死的劳工不计其数。

大批被摧残致死和奄奄一息的矿工,会被扔到荒山野滩和废弃井洞中,这便形成了20多处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一批批矿工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强劳力——弱劳力——丧失劳动能力——被扔进万人坑;健康的人——吃“兴亚面”——拉肚子——不能上班——被扔进万人坑,形成恶性循环圈,这种循环的周期越来越短,但凡是矿工不下井,不管死活,就被扔到荒山野地、山谷沟壑或废旧矿井,日积月累,这些地方白骨累累,万人坑即由此而来。

1966年冬,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等4家单位组成的工作队,赴大同万人坑遗址进行科学调查与遗骸整理。在一处天然形成的洞穴内,发现了五六层尸骸,骷髅层层叠叠,部分遗骸呈现断肢、颅骨穿孔、爬向洞口等惨状。

几个月之后,通过系统鉴定,确认「万人坑」中的尸骨为日军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所抛弃。死者年龄在14-53岁之间,多为非正常死亡,并在尸骨中找到了死难者残存的遗留物,如劳工证件、饭票及采炭夫工赁工资单等遗物,证实「万人坑」为日本侵华时期残害中国劳工的罪证。

据统计,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的八年间,共掠煤达1400万吨,其中半数运往日本,代价是六万劳工葬身「万人坑」。

现存煤峪口南沟万人坑是20余处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如今已建成「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

任清玉老人是当年大同煤矿「万人坑」的39位幸存者之一,《文史月刊》(2015年第11期)曾刊登其自述,贴于文末。

写到这里,不能忘记原问题是怎么来的,我自己读了一遍,确认无误后,点击了发布。

参考:
[1]文志英,抗战遗存:大同煤矿万人坑,文史月刊,2015.
[2]君懿,大同煤矿万人坑揭秘,百科知识,2014.
[3]薛世孝,万人坑——日本残杀中国矿工的铁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大同煤矿万人坑揭秘,科技视界,2011.
青铜马弓手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