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本山从春晚退下来后,他的徒弟没有一个能冲上央视春晚?
- 121 个点赞 👍
我主要讲讲内因。
在本山老师全盛时期,其实他徒弟们跟央视的关系就一般。他力捧的爱徒张小飞,当年跟自己老婆一起上cctv的小品大赛,本山老师还是嘉宾,但现场直播硬是被德江拽下来了。以至于事后本山老师还特意上台给徒弟找场子,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搜搜。
我记得小时候看这段的时候,因为年纪,不懂。我爷爷看就说「这赵本山是急眼了啊」,但我那时候的理解力(应该是十岁左右)还停留在急眼的标准得是骂人或者打人,所以完全没看出。
后来再看只觉得悬心,这种尴尬场面随着直播手段的越来越高级,内娱基本已经见不到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东方含蓄版的威尔史密斯抽嘴巴。
而当时本山老师可谓是如日中天,徒弟依然得到这种被拽下场的待遇,可见里面有自己的缘故。
主要就在于他的徒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二人转小剧场里出来的,表演风格跟央视所需要的小品路线本身就有对冲。相比之下,本山老师自己反而与他徒弟们的表演方式格格不入,可能是年龄与成长环境(他并没有以二人转表演进行长期商演的阶段,一直与地方政府走的较近,属于半官方的演员)有关,跟他敏锐的喜剧感知力也有关。这些要素让他更类似于传统认知里的「小品演员」,而不是二人转演员。
可以说,二人转演员的舞台底色是卖弄,是堆砌绝活,而非塑造人物。
哪怕是赵本山强调了多年的「绿色二人转」,也只是摒弃了一些过于露骨的黄色笑话(实际上擦边的也不可能完全摒弃),而真正的所谓「二人转」(也就是本山老师自己出身唱的那种小剧种),其实市场上是没人看的。在京剧都明显式微的今天,你很难想象一群东北老年农民(也是二人转艺术的原始受众)会拿出几百块钱去刘老根大舞台欣赏这种表演。
所以它主要吸引的还是市民阶层,以游客及中年男女为主,讲究的就是夺人耳目,把场子搞的很热闹。
二人转有个说法叫「四功一绝」,四功就类似于相声里的「说学逗唱」,叫做「唱说做舞」,一绝是说一些特技动作,比如凌空劈叉、转手绢之类的东西。
而现在它能吸引到观众的,主要就是「说」的环节,配合「绝」,来博取掌声。唱已经变成了次要的事情,真正会欣赏、愿意欣赏二人转拉场戏的观众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魏三当年在东北以小剧场混搭vcd光盘火起来,靠的也是《傻男人与坏女人》之类有强烈小品性质加上一些过火笑料的说口,而非唱的比人好。可虽然他不肯拜师赵本山,想自己闯出新路,也上了春晚,效果还是不行。因为节目做的很类似于二人转现场,无结构,卖弄「绝活」,与大众审美认知里的喜剧小品有较大出入,所以后来也还是不行。
只能说二人转这样的表演生态,就注定了它是一个「看似在搞笑,实际上是为了搞笑而半路改行」的集体,刨除演员本身个人审美品味就不高的原因,他面向的受众也都是喝完酒以后起哄架秧子的人为主,所以二人转在东北的各大迪厅都很流行,几乎每家夜场在开曲以前都会有二人转演员在那里翻跟头、滚玻璃之类的,顺便管观众要掌声,已成行业习惯。
这跟正经做戏剧表演的演员怎么比?不是不能演,而是风险太大,不可控,经常会出现为了要掌声而蹬鼻子上脸的情况。央视春晚发展到今天,最需要的不是效果多好,而是尽可能不出错。
虽然都说演艺圈很乱,但大部分艺人都是比较现代化,或者年轻化的。在这点上,二人转演员的团队更接近于五十多岁小县城用快手刷短视频同时骂街的大爷大妈素质水平。演刘能的王小利,之前因为儿子对他的后老伴不满,开直播几乎骂翻全家。这跟需要娱记或者警情通告踢爆才会揭开「假面具」的艺人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是不需要任何人干预,这群人自己就能打起来。
反目以后直接用很粗俗的话骂本山老师的徒弟也有,对标同为「曲艺」门类的同行,可以说底线低于闫云达。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卫视的春晚就没有这样的顾虑,所以经常请本山老师的几个头牌弟子进行演出,反正也都是给央视补漏,央视没有的部分,地方台就可以消化,且给的出场费远高于央视,自然是个好选择。宋小宝就是其中的代表,且他身上二人转演员的习气较轻,甚至比小沈阳还要轻。我上次去看小沈阳演唱会,大体上很卖力,但仍感受到那种不舒服的「二人转氛围」。比如有女歌迷正怀孕,被抽中发言点歌,希望录下这段视频,给以后的孩子看。然后小沈阳直接开黄腔,说「孩子啊,我是你小沈阳爸爸」。虽然我对伦理哏从来不排斥,但这种场面多少还是有点难顶,已经算预支伦理哏了,不知多少人真觉得好笑,其尴尬程度个人觉得高于德纲千方百计证明胡可的儿子跟是自己生的。
不过仔细划分,本山老师的徒弟本来就比较杂,由二人转结缘的有,但由于歌曲或者演戏结缘的也有,那类基本就不在衡量范围之内了。像压根没唱过二人转,是通过辽宁卫视认识本山老师的于洋(也叫大长脸),他就上过央视春晚,2024年的小品《咱家来客了》就是他主演。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他的徒弟之后都没有冲上央视春晚,而是二人转性质浓度越高的(也就是你一看就知道是赵家班的),越跟央视的审美及需求格格不入。
至于比较外因的理由我就不说了。毕竟很难明讲,相信各位都会理解。
总得来说,除了赵四这种有绝对舞台实力跟表演经验,只是创作力匮乏的好演员以外,别的人没上春晚我并不觉得可惜。赵四当年跟师父合作的《不差钱第二集》确实写的很精彩,还找来了何庆魁掐剧本。但不知道是风传还是实情,是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形象原因,反正央视也没让他上。而是换了喜剧效果弱很多的《捐助》,让王小利作为配角上的。所以只是上了辽宁卫视春晚,效果很好,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是猴姆。
全文完。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猴姆 - 9 个点赞 👍
为啥现在小品都是“大团圆”“包饺子”?
和谁徒弟没关系,现在语言类节目是政治任务罢了。
喜剧小品的矛盾从社会矛盾,改成了人物之间的误会。
误会解开了,当然“大团圆”“包饺子”。
当年的小品都是有内核、有共鸣的,陈佩斯朱时茂的“羊肉串”击中的是小商贩流动摊位卖残次品;
黄宏、侯耀文用名片打扑克击中的是社会现象。
赵丽蓉的“萝卜开会、宫廷玉液酒”表面是是击中的价格,实际击中的铺张浪费;“追星族、幸福的泥点子”是击中的社会现象。
赵本山的“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同桌的你”“扯蛋扯蛋里就是这么来的”这些都是击中的社会现象;
这种语言类节目,现在已经绝迹了。矛盾都是“误会”,误会解开了,就“大家一起包饺子”!
无聊。
查看全文>>
周圣和 - 6 个点赞 👍
主要是赵本山那些徒弟的能力在真的不行
当然,不是跟那些小鲜肉比
而是和赵本山比真的不行
春晚得有一部分给流量,比如让肖战白敬亭上去
程野文松什么的和这些人比是没问题的
但是他们不占流量的赛道,而是占实力派的赛道
那就。。
查看全文>>
许广新 - 2 个点赞 👍
说个暴论,春晚的审查机制成就了赵本山
如果说赵本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那最后一个人和一定有春晚审查的影子,相信我
赵本山巅峰时期每年都会给辽市开小灶,也贡献了不少经典小品。然而同一年的小品,同一个赵本山纵然辽师的尺度可能会大一点,甚至笑点更加密集,但是和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就是有着等级上的差距,对,就是等级
不停的打磨,不断的迎合大众市场,而非东北市场,再加上需要登上大雅之堂,其实一直逼迫着赵本山不断的脱胎换骨,而且想想看当年赵本山身边的搭档是谁,黄晓娟,宋丹丹,范伟高秀敏以及高秀敏背后的何庆奎,这些人要么就是1级编剧,要么就是1级演员,再就是跟洪苗镇的科班出身,当老赵在绞尽脑汁的时候,肯定也一直受着这些人的观念影响甚至左右 甚至可以说是这些人将赵本山的喜剧天分和春晚这个高雅殿堂的氛围润物细无声的捏合在了一起
所以一路看过老赵走来,再加上后期看着赵家班的。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怎么感觉反而是老赵和整个赵家班格格不入,老赵无论是收放还是节奏的把控以及人物深度是他徒弟几乎连车尾灯都看不到的,然而偏偏这些是老赵没有办法交给徒弟们的
查看全文>>
东方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红旗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