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个回答

董袭莹被指毕业于哥大巴纳德学院,不符合协和「4+4」招生要求,她的升学路径反映出哪些问题?

cqygfxgfst
8623个点赞 👍

我已经在国家信访局,我为总理说句话,中纪委国监委官方网站实名提交建议信,内容基本如下:

关于彻查协和医学院“4+4”模式系统性违规问题的建议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近期,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因董袭莹等学员的争议事件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该项目暴露的选拔失范、学术注水、权力寻租等问题,已严重损害医学教育公信力。现恳请相关部门全面彻查违规链条,推动制度改革,守护医学教育公平底线。

一、争议焦点:系统性违规的三大症结

1. 特权入学:选拔机制沦为“量身定制”工具

董袭莹以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背景入选“4+4”项目,其院校排名、学科基础均不符合“世界前50高校”和医学预科要求,但协和始终未公开其入学审核材料。盛玺澄**被指通过“文艺特长”进入上海交大附中,后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跨学科录取,23岁博士毕业并创立生物科技公司,需核查其学术能力与选拔标准的匹配性。 蒋德利娜被曝为演员亲属,金山木与协和高层同姓,均需调查家庭背景对录取的影响。

2. 学术与规培双重失守

董袭莹博士论文仅30页,导师专业领域(骨科)与研究方向(妇科影像)、执业科室(胸外科)严重不符,且被曝论文通讯作者为其父母,涉嫌学术近亲繁殖。 国家规定住院医师规培需3年,但董袭莹仅用1年完成,中日友好医院导师肖飞更助其违规跳过脊柱外科轮转,暴露规培监管形同虚设。

3. 权力寻租链条隐蔽化

涉事学员家庭背景多涉及国企高管、高校领导等资源网络,其跨学科路径被质疑依赖“旋转门”运作。例如,董袭莹未毕业即成为《膀胱癌诊疗指南》第一作者,凸显学术资源输送嫌疑。

二、制度反思:从设计漏洞到监管失灵

1. 模糊标准助长操作空间

项目虽借鉴美国MD体系,但缺失MCAT等硬性考核,且“多学科背景”“世界前50高校”等表述缺乏量化定义,为暗箱操作提供温床。

2. 多方共谋形成利益闭环

协和医学院删除董袭莹表彰记录、下架论文,显见对舆论的消极应对; 中日友好医院仅处理导师却未公布学员调查结果,涉嫌包庇; 导师团队纵容跨专业指导、规培违规,暴露学术权力滥用。

三、整改建议:以彻查重建公信力

1. 全面核查违规主体

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纪委监委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董袭莹、盛玺澄、蒋德利娜、金山木等人入学资格、学术成果及家庭背景关联性; 强制协和公开“4+4”项目历年录取名单及选拔材料(推荐信、面试记录、学分证明),接受社会监督。

2. 堵塞制度漏洞

将“世界前50高校”等模糊标准替换为GPA、标准化考试分数等量化指标,并强制要求医学预科核心学分; 建立第三方学术委员会审核导师匹配合理性,禁止跨学科指导(如骨科院士指导妇科研究)。

3. 严惩违规行为

对学术造假(如董袭莹论文通讯作者问题)、规培舞弊(1年速成轮转)等行为,撤销学位并追究导师及医院责任;开展医疗系统“旋转门”专项整治,禁止行政官员、高校领导亲属通过特殊项目规避公平竞争。

4. 推动透明化改革

建立医生履历公示平台,强制公开教育背景、规培经历及学术成果,保障患者知情权;设立医学教育听证会,吸纳患者代表、普通医学生参与政策制定与监督。

结语:医学不容儿戏,公平不容践踏

董袭莹事件绝非个案,盛玺澄、蒋德利娜等争议案例更揭示“4+4”模式已异化为特权通道。若放任医学教育沦为资源置换的工具,必将摧毁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恳请相关部门以零容忍态度彻查此案,重塑医学教育“悬壶济世”的初心。

壁藏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