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回答

成为知乎「2024 年度新知答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创作者小助手
27个点赞 👍

如果说体验的话,就是意外,惊喜和感恩。

在教育领域答主这个群体里,有太多太多优秀的答主,比如

等等等等。所以我被告知获奖的时候,真的万分意外。

能成为年度新知答主,当然是非常高兴的,这比我拿人才帽子还开心。毕竟这真的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之后的认可和肯定,自然万分惊喜。

小小的我,能获得年度新知答主,自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从来到知乎一路走来,感谢每一位陪我成长的朋友,感谢教我使用知乎技巧的引路人,

(老衲不生气),小扁老师,感谢知乎官方的认可,万分感恩。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工作主体是科研和带研究生。面对这份工作,我经常会思考两个问题:

1.怎么把自己的科研做好?

2.怎么把自己在科研中学会的东西教给学生?

但就这两个问题,经常会把我钉在电脑前一整天。你问我这样电脑前久坐累吗?累。所以,我学会了摸鱼。摸啥呢?摸知乎。知乎上很多优质回答我看完觉得很有收获感。

22年秋的某天,我在办公室跟我研一的学生唠叨读研过程阅读文献的重要性时。学生走了我上知乎逛了会,就看到了一个问题“导师让一周阅读15篇文献,并做文献总结,该怎么办?”。这不就刚才我跟学生说的事吗?我兴冲冲地把刚才跟学生讲的一些话写到了回答里。没想到,这成了我第一个爆款回答。

zhihu.com/question/5597

这次的回答给了我继续认真写回答的鼓励和勇气,也给我指明了我可以写的方向。毕竟我只是一个大学老师,除了工作上那些东西,别的我也不擅长。

因为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一些研究生因为写论文问题而迷茫,所以我就认真得写了一个关于怎么写SCI论文的回答。在我看来,SCI论文这个东西,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当时写那个回答时,我也已发了大几十篇SCI论文,从我这里也毕业了很多学生,多多少少还是可以为新手避坑的。

23年2月我看了一个问题“各位被拒稿的理由都是啥”。我自己就是SCI期刊的编辑编委审稿人,每年从我手里过的稿子至少200篇以上。一个稿子为什么被拒稿我可太熟了。于是,认认真真地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资料,虽然写下来也才5400多字,但是我整理了很多干货图,有些是自己的报告里的,有些是自己的编辑系统里的,还有些是我自己改的论文里的。这些内容不是随随便便网络上搜索就能搜到,

zhihu.com/question/3836

只是那时候关注者才300个人,这篇回答发表出去后,并没有成为热门回答,但却被入选了海盐计划。

知乎给了我第一个答案,这里一个“努力就能有回响”的地方。

随着我专业性的回答越来越多,来找我付费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有问论文投稿的,有问学业规划的,有问毕业论文抽检的,还有问怎么应对审稿人的等等等等,都是学校里的那些事情,对我来说大部分也都是工作日常。

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碌,更新的内容并不算多。但至少,我尽可能保证在我的回答中,融入我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随大流的东西,四处可见。而作为一名教育者,从自己是一名学生到成为一名教学生的老师,还是能发现一些能让初心者成长的轨迹的。

我有时候会把我的发现写回答里,成长可以经由很多条路径,比如看一些洗涤灵魂的书籍,学一些社会必备技能,实践一些必经之路,分辨一些可以不踩的坑。渐渐地,个人成长本身就像一个无定型物变成一个有形之物。

23年秋开始,又一届新生入学了。我回想起一年前我给上一届学生讲怎么看文献,怎么学习基本的科研技巧的事情,不由得产生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可以把我讲的这些东西,变成一种资料留存下来,这样除了我讲,还能让学生反复学习。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省时省力的事情。

一边写我也会一边思考,毕竟平时和学生聊,都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但如果要把这个东西写下来的话,我还得好好组织一下,系统性的总结出作为一个研究生新生,都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于是,我使用知乎的文章功能写下了一个专栏《新手搞科研系列》(还未写完,我会加油更新)。

zhuanlan.zhihu.com/colu

因为不想劳动被白嫖(知乎上经常有东西被搬运到别的平台上去),我便设置成了付费专栏。当然,价格就是象征性的。

写作的过程,也是我个人自身的学习过程。每一篇专栏文章遇到自己也感觉不是很丝滑的地方,我便会查找资料,去思考怎么写下这篇文章,可以让科研新手真的理解其中的道道。写这个新手搞科研系列给我产生了新的灵感,这个系列是想教会一个科研小白。我打算写完这个系列后,后面会写新的系列,比如《与编辑和审稿人交锋》,旨在带领大家更好的发表学术论文,方便毕业,比如《更高效的科研》,旨在借助先进的工具,更快更好的提高科研效率。

有一部分知友订阅了《新手搞科研系列》,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外加付费咨询、海盐计划和芝士计划的加持,这几年下来也有几个W了。这些钱我一分都没花,放在我的理财池子里让它们继续“下蛋”(这个梗出自《小狗钱钱I》)。

这是知乎告诉我的第二个答案,这里是一个“努力就能有回报”的地方。

从在知乎第一篇认真写得回答开始,不知不觉已经快三个年头了。

把自己工作中的内容写在知乎上,又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新的思考,这是一个自我反思与启发过程。关注我的朋友,也从最开始的两位数,到现在近2W。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过程思维,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从一个知乎新手走到年度新知答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说,从我开始认真写回答那天起,看着别人成为新知答主自己没动过心思那是假的。但心思归心思,光动个心思又不可能实现。很多事情,从起点看终点感觉很遥远。但在起点就放弃的话,是永远到不了终点的。

每一个bilibili的知名up,如果去找他们第一个作品的话,就能看到弹幕刷过“梦开始的地方”。即便是那些老up,回头去看他们最初的作品时,积累了几年,积累到他们成名,播放量也并不多(对比于他们成名后的作品)。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B站up主,记录生活的蛋黄派,从2018年活跃至今,已经近千万粉丝了。但如果去翻他早期作品的话,大家可能会惊掉下巴。无论从内容选择还是拍摄手法上来说,都有点粗糙。

但到底是什么驱动力让他坚持了那么多年一直拍摄至今成为今天的近千万粉的大up?背后的原因不深究。但我知道,这是坚持的结果。

每年年初的时候,学校里总会动员学生考研。年初的时候,每个班想考研的人数的比例是非常多的,甚至有些班级考研保研人数加在一起,能超过90%。但我一直都跟他们说,考研考的不是智力,能考进一个班,大家的智力其实都差不多。所以,考研比拼的是耐力。

很多时候打一口井,可能水在十米深的地方,有些人打了一米,发现没水,这事还挺辛苦的,于是就放弃了。做知乎,做其他自媒体这样的内容创作者,其实都是这样,刚开始什么一个新号,看得人并不会多。但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慢慢账号才能成长起来。每个大的up都是从一个新号默默走过来的,但如果说,从最开始尝试一两次就觉得无法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就放弃的话,就会和那些打了一米就放弃的掘井人一样,最终也没喝到水。

想要博士学位,肯定要从小学读起。

想要赚一千万,肯定要从第一个一万开始。

想要登上一座高山,肯定要山脚开始攀爬。

想要爱一个人,肯定要学着陪TA一起成长。

真的没有什么事情从想要就可以立刻实现的,这份延迟满足和过程思维正是这一路上的风景。

所以,

……

……

……

知乎告诉我的第三个答案,这里是一个“坚持才会有回馈”的地方。

这个问题写着写着好像偏题了,问我成为知乎「2024年度新知答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我却罗里吧嗦写了一大堆。

好了,就聊这里吧。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我爱你们!

送礼物用户
送礼物用户
2 人已送礼物
夏夏回来了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