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实际意义,想促进消费核心还是要有好的、老百姓需要的产品,然后才是时间和钱。
一是薪酬和工作时间都是市场决定的。
当年富士康血汗工厂出现了工人集体向领导讨说法,要什么说法呢?是向领导要加班。因为工人是可以不加班,在富士康不加班你正常的薪水就给你开1000块钱,加班可以一个月挣3000多而已。
“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坦白来说这句话目前还在适用,我现在也在天天加班,如果因为加班多就辞职,一是我不确定下一份工作能不能有现在的收入,二是我不确定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还得加班。
美国目前落实劳动法是比我们国内好一些,但你不加班就薪水少,薪水少就要打两份工,小红书一对账发现不少老百姓都打两份工,突出一个吃苦耐劳。
其实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没有那个资本和勇气向领导布置的任务说不的,所以只能加班,同时希望国家来给我们撑腰,通过法律、执法让老板主动不给我们布置过多任务,仅此而已…
我不管是通过法治建设还是促进消费,只要能让我不加班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不降低就行,努力活着呗,我确实不想加班啊哎…
二是目前是否有好的消费品?说一个冷知识,消费降级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消费祛魅。
游戏届出了《黑神话》,直接拉动了游戏软件消费,带火了游戏产业投资3a热潮,拉动了游戏主机、游戏硬件、周边产品的消费。
就我这吃穿住行,有什么可值得我去消费的吗?当年经济过热,催生了很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断舍离”“钱没有花出去,它只是变成了另一种形态存在于你的身边”的说法,一时间“消费升级”“高端消费”的概念热了起来,旅游、网红餐厅、进口产品、高端服务成了宠儿。随便一个人办个什么舞蹈瑜伽书法班就能吃喝不愁,代理个日本厨具,开个西班牙风味餐厅都能赚钱。其实很多学者都提到,那一波根本就不是消费升级,只是一波尝鲜体验而已。以前根本没有什么高品质的奶茶,大家喝的都是植脂末加香精,后来那一波消费尝鲜,市面上出了喜茶等用鲜果、动物奶油、鲜牛奶做奶茶水果茶的企业,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形成了短时间的垄断,卖三五十一杯也要排队买,代排队一杯还能挣几十块钱。后来供应链也成熟了,越来越多的茶饮企业用好材料,价格卷到了十多块一杯也没有以前排大队供不应求的日子了,因为消费者祛魅了,知道用真材实料的好喝,但也就那样儿。你让我天天为这个付钱,不可能了,一个月喝三五次就到头了。
坦白来说,你说生意不好做,东西没人买,甩锅给疫情和消费降级,真不如看看你卖的东西有没有竞争力,是不是大家需要的,还是只是尝鲜体验一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