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不要鼓励加班,否则没时间消费」?

财新网
37个点赞 👍

「不要鼓励加班」听起来挺中听,但这只是个非常理想化的建议,不从中国职场现状出发,就会变成「何不食肉糜」。

因为真正能决定你加不加班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你头顶上的老板和公司背后的资本逻辑

人人都可以喊一句「别加班了」,但在职场上,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现实中,加班文化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员工的工作时长直接关系到产出效率和业绩表现,加班几乎成了默认规则。

996工作制虽然被诟病多年,但依然广泛存在,因为它背后有着强大的经济动力支撑

从资本的角度看,他们并不关心你有没有时间消费,只在乎你能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如果一个员工每天按时下班,可能会被认为不够努力、缺乏奋斗精神,甚至影响升职加薪的机会。

这种隐形压力,让很多人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加班。

黄汉权院长说「不要鼓励加班」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忽视了职场中权力结构的不对称性,谁敢真的拒绝加班?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保住饭碗比什么都重要。

说回消费的问题,黄院长提到「没时间消费」确实是事实,但这只是限制消费的一个因素而已。

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工资低

即使有人有时间消费,但如果兜里没钱,那也无济于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79元‌,平均每个月约为3044.75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扣除房租、房贷、教育、医疗等各种刚性支出后,还能剩下多少用于额外消费呢?

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不确定的未来,他们的储蓄倾向往往高于消费倾向。

即便取消加班,让他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也未必能刺激消费。

而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富裕,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人群指的是日均收入在10-50美元之间的人群。

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每月收入7000-35000元,这个范围看似不错,但实际上覆盖了很多伪中产。

他们可能月薪过万,但同时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还要承担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开支。

这些人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日子过得紧巴巴,哪里还有余力去扩大内需?

黄院长提到「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这一点理论上没错,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GDP数字亮眼,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速却远远落后于资本收益的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5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60%-70%左右。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成果并没有充分惠及普通劳动者,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分配格局,单靠呼吁「工资与GDP同步增长」,恐怕很难落地见效。

当前的职场环境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社会舆论提倡减少加班、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又不断压榨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打工人,既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持消费升级,也没有充足的自由时间享受生活。

结果就是,无论是消费还是休闲,都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所以我觉得与其空谈「少加班」,不如先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仍然偏高,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普通人即使拼命加班,也很难赶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最实用的措施还是去落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比如严格执行劳动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会的作用等等

只有当人们的收入能够真正跟上经济发展步伐时,所谓的消费潜力才有可能被释放出来。

否则,无论怎么强调「不要鼓励加班」,大多数人还是会因为生计问题继续埋头苦干。

毕竟,人人都可以喊「别加班」,但不包括那些压榨你的逐利资本

职业导师小全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