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网上的调查数据:过度加班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比正常工时群体低23%。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的。
黄汉权院长是研究宏观经济的,因此,咱们看这个问题也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并且结合职场人的特点。
也就是说,职场加班这个微观是怎么影响宏观的,宏观经济又是怎么影响企业和职场人的。
关于黄院长提到的:
促销费要围绕人的需求扩内需,挖掘和释放需求潜力和活力。
我认为,这个解决方案,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难题,需要多管齐下。
国家法律层面要落实劳动监察,企业层面要抓管理效率而不是简单鼓励加班,个人层面别死命卷加班。
……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打工人陷入了一种不正常的循环:
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加班到八九点成为常态,周末可能还要随时待命,收入还可以,但是没有时间去花钱,只好在晚上网上购物。
...
深夜电商购物已经成为高峰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打工人终于下班了。
很多人加班到九十点,回家收拾完躺床上都十一二点了,这时候才真正有自己的时间,白天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数据也显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客单价往往比白天高,因为人在疲惫时自制力会下降。
千万不要以为打工人加班没有时间线下消费,可以通过网上消费替代。这个替代的范围有限,这种状态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消费降级」。
打工人每天加班到九十点,没有时间去逛商场、看演唱会或者安排周末短途游什么的?这样的消费场景被极度压缩。或许他们金钱不贫困,但是时间贫困。
他们的消费被挤压到了非常规时段,这是扭曲的时间分配。
...
「深夜食堂」这个概念,这几年,你一定听说过,除去写字楼附近的那种24小时快餐店外,还有很多网红夜宵店,主打年轻人社交。这些店往往营业到凌晨三四点,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第二场」。有的咖啡馆也开始做深夜生意的,主要顾客是刚加完班的打工人。
...
没时间消费的背后是什么?
是生活方式的全面简化。
一个人连谈恋爱都觉得费时间,更别说培养什么爱好了。网上数据,超过40%的打工人已经三年没进过电影院。
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所谓的「消费升级」根本无从谈起,如果社会的购买欲望过低,发再多的消费券也是白搭。
……
促进消费也是企业的责任。
当前有个经济学方面的一个「讽刺性」的循环:
企业希望通过加班提高产出,这个看起来很对,但员工没时间消费又会反过来抑制市场需求。消费疲软又会影响企业投资信心,进而影响就业市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加班文化在短期内往往能提升业绩,但长期来看,这透支了员工的创造力和消费力。
从这个角度看,黄院长提到的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劳资矛盾,而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生态的健康运转问题。
最近,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促消费的政策,其中,特别强调要保障休息时间,这不仅仅是关心打工人的生存状态,更是一门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