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为什么欧洲面包这么硬而无味,欧洲人仍然把他们当主食呢,面包的配食又是什么?

褚橙芒果
688个点赞 👍

凡是以小麦为主食粮食的文明都必然存在一种食物:面饼蘸汤

面饼,将磨碎的小麦粉以各种方式弄熟,如果发酵了烤熟就是面包,如果没发酵烤熟就是烤饼(烧饼),如果发酵了蒸熟就是馒头,如果没发酵蒸熟——好像我一时想不到这是什么(对了,这是古斯古斯)。

反正这种面团子,作为人们的主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储存问题,二是储存之后的再食用问题。

对于第一点,要知道,古代燃料是很稀缺的,烤一个面团子开一次火,显然不如一下子烤很多省燃料,对热量的利用率高,甚至一个村只有一个烤炉,那么大家一次烤很多面包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烤多了,如何储存呢?如果水分过多,很显然就容易发霉,人吃了发霉的东西就容易生病,嘎掉。

那么,一种方便储存的,容易脱水的配方就是必需的,这就是广大西方硬面包存在的基本逻辑。

与之同样的逻辑,是中国北方的戗面馒头,如果你有在冬季的北方生活的经历,就知道馒头放一天的硬度和硬面包差不了多少,你直接咬也是会磕掉牙的。

那么,这个硬嘎达,你保存是保存了,下次怎么吃呢?

中国的馒头要复蒸,叫“熥”,就是烧开水再蒸一下;而西方的面包本来也可以复烤,即蘸水重新放入烤炉烤一下,但本来就为了节省燃料,怎么还要再烧一次炉子呢?

注意,中国的“熥馒头”其实与北方常见的火炕是配套的,因为冬天火炕永远在加热,热量是有剩余的,你不用白不用。而在夏天,大部分人照样吃冷馒头,冷窝头。

所以,配汤就成为了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一个硬面包,放进汤里,吸收了水分,既有了滋味,又软化了,一吃一喝,多是一件美事啊!

这种传统最早从古埃及、古希腊就有了,古希腊的一种常见吃饭方法就是面包挖个洞去盛汤,这样汤喝完了,面包也软了,直接就可以吃了。

更简单的一种方法,把硬面包锯成小块,泡在热汤里,类似于泡馍。

所以,欧洲面包的主要调味不是无味,而是咸味,加之酵母,天然就有一股酸味,这就是传统黑面包的自然味道。

而这个味道,与西方的山羊奶酪、咸肉、火腿等重口味食物是绝配,它们都是可以长期储存且无需再次加工的食物。

当然,随着近代小麦的大量种植,小麦白面粉变得易于获得,大量白面包出现,比如法棍——这种酥脆咸香的白面包,本身就是一种对口粮口感的巨大改善,于是西方人现在的主要主食就变成了白面包(以法棍为主)的各种变体:它们质地比黑面包软,重量较轻,又因为储存条件的改善不需要那么扎实,而充满了孔洞,这样就没有那么硬了。

这种刚出炉的面包,直接吃也是非常好吃的,作为主食,配合各种肉类、汤类都很适合,因为丰富的孔洞可以吸收汤汁,而咸香的口感又十分解腻。

与之相似的,是中东的各种无发酵面饼,比如的各种变体,这是面食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而为什么现在说起欧包就是那种“酸面包”呢?这与现代人宣扬的“健康饮食”有一定关系,本来人们宁可吃细粮也不会吃粗粮,有白面包是绝对不吃黑面包的,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全麦面包和谷物面包以及酸面包可能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帮助,于是粗粮又成为了人们的最爱,那么,融合了全麦、谷物和过度发酵的黑面包又一次回到了餐桌上,当然,这和古代的黑面包差别已经很大了——至少没有锯末了。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LosAngelic Reeds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