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在咱们东亚是糕点,不是主食。
作为主食的面包配料越简单越好,最好就水、面粉、酵母,了不起加一丢丢盐。
欧洲麦子蛋白质普遍高于东亚。
蛋白质大概长这样:

加水泡开了的蛋白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这个:

面包制作过程里揉面、醒面、排气、整形的过程就是把一坨乱麻揉到一起,再利用发酵气体给它撑开,再给揉到一起,在撑开的过程,让麻绳在面团里织成一张网。
所以主食面包刚烤熟的时候,内瓤吃着有股劲儿劲儿的感觉,筋道弹牙,混合着干净的麦子香气和类似老面馒头的酵母香味——有点像脆壳版老面馒头。
出炉面包放几个小时后,表面水分表面水分蒸发差不多了,原本糊化的淀粉跟干了的水泥一样,糊在蛋白质组成的钢筋网络上,类似这样:

而在面包内部,随着温度下降,淀粉会逐渐回生,跟馒头、米饭回生一样,原本柔软的结构会变得僵硬。这时候你把面包壳锯开,里面的瓤是一捏就碎。

糕点跟面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加糖加油。
作为糕点,油猛猛的加,糖猛猛的加,红豆、绿豆、核桃、松子、果干猛猛的加。
糖本身就会吸水,抢了蛋白质的水分,导致蛋白质吸不到水,缩成一团,泡不开;
油脂裹在蛋白质外层,一方面阻止蛋白质吸水,一方面阻止蛋白质分子之间互相粘连形成网络。
最后搞得蛋白质就像一盘散沙,没法儿连成网络,类似这样:

没有蛋白质钢筋网约束,面包可不松软可口?
加上糖油本身有很强的保水作用,淀粉不容易回生,面包也可以长时间保持柔软。
再加上糖油烘烤过后的美拉德香气,可不又香又甜?

但它本质上已经不是欧洲传统的餐包了,而属于糕点范畴。
老中这边主食一直是米饭、馒头、烧饼、烙饼,配炒菜吃。无论是价格上,还是和炒菜的适配度上,馒头都更胜一筹。
反而是这种香甜松软的糕点面包,对越做越烂的传统中式糕饼形成降维打击。
什么稻香村、知味观、杏花楼、沈大成、五芳斋,这20年都在干啥啊!除了吃老本,就是原材料降级、工艺降级,搞营销,跟风出一些不是自己品牌基因的新品。活该被外国糕饼铺抢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