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来说说米饭吧。这两年大名如雷贯耳的新荣记“冬去春来饭”。
它是怎样做出来的?我从一位专门探店介绍他家菜品的小红薯的节目里找到了答案:

如果仅仅是米从冬天囤到春天,也没啥稀奇的。问题在于,他们囤的是糯米饭。

具体来说,是上一年的年末将新糯米蒸熟后储藏到来年春天,再把它们“唤醒”,与刀板香(咸肉)一起作为冬之“过来人”,哦不,“过来食材”,跟蚕豆、土豆、香椿、春笋、卷心菜等春菜一起煮成饭。“冬去春来”寓意达成。
作为常识,我们知道熟饭就那么放着,不加处理,过不了几天就会坏。想让它跨年,要么冻起来,要么让它变干——至于加糖、加盐腌,本质上也是脱水——而改变酸碱度的方法不太适合粮食。
我不晓得新荣记是晒糯米饭还是冻糯米饭。但有个关于晒米饭的民间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
讲过去有个大户人家,天天胡吃海喝,浪费粮食,经常把吃不完的成框米饭就扔外面了。邻居有位老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偷偷干了一件事。
第二年,大概是发生了天灾,大户人家家里也没了余粮,终于有一天,也要开始讨饭了。正在这时候,邻居老人来雪中送炭,给了他们不少米饭干,让加点水再蒸蒸熟就能吃。
大户人家感激涕零。老人说:“不用谢我,其实这些都是往年你们倒掉的米饭,我收集起来晒干了保存着的。想着年成不好时可以救急。没想到年成居然会不好到需要救你们的急了!”
故事无非在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但其中也不乏科学道理。《美食真相》一书中告诉我们,要想保存(熟)食,可以从胖汤姆准则里的某一条入手——FAT TOM。
F=Food食物
细菌繁殖需要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没有食物,它们也没法繁衍后代。
A=Acidity酸度
细菌只有在合适的pH值范围内才能生存。太酸或太碱的话,细菌里的蛋白质都会变性。
T=Temperature温度
细菌也会怕冷怕热的。
T=Time时间
细菌必须胡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制造出足够多的数量来打垮我们。
O=Oxygen氧气
与pH值一样,细菌只在有充足氧气供应时才能复制,除非它是厌氧菌(例如肉毒杆菌)。
M=Moisture水分
细菌繁殖离不开水。科学家们使用一种叫“水活性”的度量,用来衡量物质里可自由活动的水(从0到1)。细菌繁殖需要0.85以上的水活性。
而那位有远见、有智慧且悲天悯人的老人家显然用的是M这一原则,至于新荣记那道饭,也许是T,也许是M。
扯了半天,还是说到面包上吧。
高赞回答里,
老弟已经介绍过欧洲那地儿产粮的囧状。在《罗马人的故事》里,也处处可见强大的罗马帝国却由于本土产粮极少,极度依赖西西里、埃及、迦太基等行省、殖民地描写。虽说那里来的硬质小麦并不一定只能做成硬面包,但确实,他们产的面条也挺硬的,哈哈。
再有,本题下不少回答也已经说明欧洲的面包之干硬在于需要较久的食用期:一来,毕竟烤面包不像咱煮饭那样一小时以内就能搞定,天天花大把时间在准备主食上,未免太得不偿失;二来,那边人的流动性大,战争频发,打渔狩猎做生意的人不在少数,随身带干粮是刚需。
如此,保存面包时用到“M”法则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为啥我国的面包大多松软偏甜,这跟它不是我们的主食有关。你想,八宝饭好吃,但谁会天天拿这玩意儿当主食呢?我们喜欢的依然是原味的米饭、面条,再去搭配菜肴食用。
同理,面包当成主食时,如果过于甜腻,吃的时候容易饱,没过多久容易饿,还影响其它营养物质摄入,非常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