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包店做出来那种又松又软的面包,或许在欧洲人眼里不算叫面包,而是一种糕点。
《圣经》里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生命的粮”(I am the bread of life),表达“粮”这个意涵的词就是面包。
在老欧洲人眼里,所谓面包,是维持生命必须的基础主食,而中式面包店里那些花里花俏的玩意,显然不符合这点。
卢梭的《忏悔录》里曾写道:“我想起了一位尊贵的公主的蠢话:有人告诉她说农民没有面包吃了,她回答道: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
此语与晋惠帝之言“何不食肉糜?”堪称卧龙凤雏,后世常将其附会为法国末代王后不知民间疾苦(实际上别没有直接证据能表明卢梭说的就是玛丽·安托瓦内特)。
那么这个被翻译为蛋糕、在法国人眼里不算面包的brioche到底长啥样呢?
正常状态下它长这样:

或者花俏点如长这样:

作为一个人中国,我横看竖看良久,脑子里浮现出黑人问号。
这难道不就是我们面包店里常见的面包吗????
法国人会一脸正色纠正你:当然不是,虽然它也是面团发酵烤制的,但是它里面居然加了牛奶、砂糖、鸡蛋和奶油,这种东西怎么能算面包呢!?所谓Pain,只能是面粉、水、盐和酵母制成的,但凡加了别的东西,那就不是Pain了。
这时一个丹麦人走来了过来,一脸鄙夷地瞧着法国人:法棍那种Franskbrød(白面包)也配叫面包?天下配叫面包只有一种,那就是黑麦制成的黑面包!
旁边的德国巴伐利亚人和俄罗斯人听了一同点头称是。
事实就是,欧洲并非是没有传统的松软面包,譬如法国地区复活节期间教堂会给教徒分发一种Pain Bénit(受祝福的面包),常混合蜂蜜与香料,象征丰饶,口感就又松又软又甜。

又像法国南部流行的Brioche des Rois,国内一般译为国王面包或皇后面包(而且光听名字就知道是旧时贵族吃的),口感也类似中式面包,只不过法国人并不觉得它是面包,只把它当做甜点。
所以当你在中国遇到老欧洲人,当他们说想吃「bread」时,其实脑海里浮现的是家乡记忆中「干、硬、味道单纯」的欧式面包,你领他到中式面包店时,他们多半是失望的。不过当他们说想吃甜点时,你领他到中式面包店才是正确选择。
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老欧洲人,对于面包(主食)有一种崇拜情节,类似于日本人崇拜稻米。
因为在宗教层面,面包作为主食某种意义是上帝的恩赐,还代表耶稣的肉体。
《圣经》里耶稣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典故大家或许听过,喂饱完教众后,还有如下一番对话
耶稣说∶“我就是赐予生命的粮(bread),到我这里来的人将不会挨饿,信仰我的人也绝不会干渴。正如我以前告诉过你们的那样,你们已经看见我了,可你们还是不相信。 父赐给我的人,都会到我这里来,我绝对不会背弃到我这里来的人。因为我从天堂降临,不是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执行派我来的人的意愿。这就是派我来的人的意愿:不失去他(上帝)赐给我的任何人,并在末日里让他们复活。因为我父的愿望是让看到人子并信仰他的人都会得到永生,我将在这个时代的末日里让他们复活。”
。。。。。
犹太人彼此争论说∶“他怎么能拿自己的肉体让咱们吃呢?”
耶稣说∶“我实话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吃人子的肉、喝他的血,你们就不会有生命。 吃我的肉、喝我的血的人,会获得永恒的生命,而且在这个时代的末日里,我将让他复活。因为我的肉体是真正的粮食,我的血液是真正的饮料。吃我的肉、喝我的血的人,我中有他,他中有我。正如活着的父亲派我来,我因为父亲而活一样,那么吃了我的人,也因为我而活。这是来自天堂的面包,不像我们的祖先吃的,后来还是死掉了,吃了这面包的人,会永远活着。”
在耶稣受难前最后的晚餐时,他又重申了这点,将饼和葡萄酒分别象征自己的身体与血,并嘱咐门徒“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并由此形成了基督教弥撒时的圣餐礼,给信徒分食面包和葡萄酒。
从梵蒂冈公布的“救赎圣事训令:关于一些圣餐中必须遵守和必须避免的事宜。”从第48段到第50段我们可以读到:
“圣餐中用到的面包(饼)必须是未发酵的(东正教和大多数新教则不拘于此)、完全用小麦做成的,而且必须是新近做好的以防止存在变质的危险。如果面包使用其他的材料(即使仍是谷物)做成,或者在小麦中掺入了其他材料以至于面包不再是广义上讲的小麦面包,都将使其丧失作为圣餐的效力。如果在准备圣餐时在面包上加入水果、糖、蜂蜜或其他材料,将是非常严重的渎职。圣餐面包应该有那些明显能辨别出其忠诚,并且在制作方面技术高超的人来制作,并配给他们合适的工具…”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越干越硬越没有味道的面包含耶量就越高、越圣洁呢?
这种面包吃到老欧嘴里的那一刻,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倒毙在路旁的中世纪农民、二战时阴冷的防空洞一一引入眼帘,不仅能忆苦思甜,整怕是个人的灵魂都升华了。
至于说中国做出来的面包为什么相对松软?因为那更贴近馒头米饭的的口感吧。
毕竟中国第一家面包店就叫“埃凡馒头店”(Evans & Co.),埃凡馒头店是英国人亨利·埃凡(Henry Evans)1858年在上海外滩创立,当时这家“馒头店”卖的不是馒头,而是如假包换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