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穿越欧洲古代的魔法小说,主角穿越过去吃到的第一顿就是硬的跟石头似的面包,差点没把牙给崩掉,后来了解到那还是贵族才能吃到的,如果是平民吃的面包,除了硬咽下还有翻白眼的风险。

没办法,了解过古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富人吃白面包,还可以搭配蜂蜜、坚果、或各种鼓舞 烘烤,甚至奢侈的切掉面包皮,把面包裹上牛奶鸡蛋液,或烤或油炸;穷人就最多加点盐。任何时期牵扯到贵族跟平民的等级问题,就是不可改变的残酷现实。
后来战争起,罗马人败在了日耳蔓蛮族的手下。而蛮族以前只是会游牧渔猎,平时吃肉为主。代入一下我们的草原一族,赶着羊群、马群走哪住哪,哪里有条件做炉子做面包。战争胜利后,不再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后,开始考虑人口问题才想着搞农业,但那个时候小麦产量低,农作物也以大麦、燕麦、黑麦为主,日耳曼人只能用这些食材,做出口感粗涩的面包。
条件摆在那里,封建贵族跟神职人员,也最多比平民们啃的粗粮面包稍微精细点,想再多就没有了。

另外就是古代的欧洲也面临生产工具稀缺的难题。
18世纪前,欧洲大部分老百姓,家里都没有烤炉,一个村庄共用一个磨坊和烤炉,还的给老板交钱才能用。
幸运也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打糍粑的工具,每次到了吃糍粑的节日,他们家就会好多婶娘们排队借用。
为了省钱,大家尽量一次性多烤一点面包,希望吃得越久越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面包里少掺东西,还要烤得越干越好,我想这个灵感应该是来自把新鲜的肉类风干就能储存的更久。
加了油和糖的面包肯定好吃,但放得越多变质越快,在享受美食面前还是得优先考虑眼下的经济条件。
所以欧洲面包才只用面粉、水、盐、酵母这四种基础原料,这种面包放久了超级难吃,一般要先用火烤一烤,切碎后得泡汤软化后吃,也就理解了西式浓汤的诞生,就是为了泡硬邦邦的面包吃。
欧洲人这样吃了一千多年钢铁面包,虽然最近200年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饮食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要是哪天吃的面包没有又酸又咸又干又硬的口感,人家反倒吃不习惯呢!

中国面包则主要以松软的白面包、脂肪含量特别高的丹麦面包为主。改良欧洲面包的主力军是日本人,这也是受到亚洲人口的影响,以及日本人爱吃甜的习惯,改良成所谓的日式软面包。
因此,我们现在吃到的面包绝大多数都是日式面包。其实不止是面包,我国从千年前吃的就是松软发酵类的面食,以蒸煮为主,像馒头、包子、面条儿这些主食都是松软类的,而作为副食的面包又软又甜。
写到这里,幸运不由自豪起来,我们的国家不愧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从这小小一个面包就能看出端倪,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不是国外那些蛮荒之地能比得过的。
古代开始亚洲人就以米饭面食为主,面包是被归类去零食的,为了迎合国人的口味,把面包做的松软香甜,往里面添加奶油以及各种好吃的馅料,也是商家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的办法。

最近幸运复刻了欧洲古配方的面包做法,原材料只有面粉、水、盐跟酵母,但是做法也是经过改良的,手法类似恰巴塔的吐司制作过程,出来的成品捏一下回弹,切片软的弯腰,咬一口表皮有微微的脆,咬一口是发酵的麦香味。
具体做法跟配方写在这条回答:减肥期间可以吃什么美食又不容易长胖?

我是手冲咖啡发烧友@陈幸运,生活是一种态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每一天,让余生不留白,如果在看的你正好也喜欢咖啡,可以关注幸运,一起探讨咖啡的奥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