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欧洲的面包之所以硬得要命,本质原因还是……欧洲那片小巧的土地,实在缺乏优质农作物的生长基础╮(╯▽╰)╭
话说早在古罗马称霸地中海文明圈的年代,主食面包不好吃的问题,就挺困扰他们。
那会儿,盛行于共和国、后来帝国的面包主料,是名曰「二粒小麦」的麦子,学名是Triticum turgidum,是禾本科小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古埃及,栽培历史超过1万年,跟今天广泛种植的小麦……有着一定不同。


不是说「二粒小麦」不算小麦,而是这玩意儿,在现代东西方人(鼠)眼中,实在有些不适合吃。
它特别「硬」,别称「铁壳麦」,经常长得头重脚轻,容易倒伏,麦粒外头稃子很韧,不易去掉,导致脱粒麻烦,同时麸质含量高。
较之我国古代基本驯化的「普通小麦」(学名是Triticum aestivum),「二粒小麦」结子率不高,麦穗上每小穗就出2粒麦,名字因此而来。
然后吧,这玩意儿导致罗马帝国出现了世上最古老的「乳糜泻(Celiac)」病例——Cosa的少女,就因为二粒小麦面包的麸质含量太高,而遭遇不幸。

【这篇论文是关于全球最古老乳糜泻病例的考古记录,内有人骨骸图片,阅读请注意】
罗马人对此束手无策,虽然他们饮食文化追求吃易消化、低热量的美食,但主食人人都得吃,大米的种植技术在当时地中海不时兴,也不太容易从亚洲引入质量好点儿的小麦品种。
更何况,「二粒小麦」虽一身问题,但它抗病虫害效果不错,蛋白质含量(就是上文的麸质)更高得惊人——现代测定显示,每100克干重「二粒小麦」蛋白质含量超过24%,同等普通小麦才15%。
不易脱壳、不好吃、吃了有几率得乳糜泻,但好种又高蛋白,那还是吃吧……
等西罗马帝国玩完后,拉丁人在西欧建立国家,把罗马人的面包技术全盘学去,跟自家的黑麦(Rye)、大麦(Barley)一起做面包。

结果,罗马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拉丁人更没法处理,虽然雀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小麦品种。
再加上他们好战,动辄打一地狼藉、破坏农业生产,别说面包越来越难吃,公共清洁用水都办不到,全民上下只好喝酒。
但面包还得吃,找不到替代品,学公元8世纪后的西班牙人吃大米也不现实。
于是乎拉丁人就琢磨,既然麦子问题不好解决,就往面包瓤膨松的角度下工夫吧。
但,因为物资缺乏、国与国常打仗,对面包的改良(添加蜂蜜、果仁、奶油以求面包瓤松软),只能在相对有钱国家的宫廷里实施,甚至「二粒小麦」都不足,一般人只能吃大麦与黑麦。

于是就出现了,中世纪的西欧拉丁人,上至达官显贵庄园领主、下至市井小民山中野人,都在吃硬度惊人的硬壳面包。

一来保质期长、二来做面包省油、三来……面粉不用放太多。
中世纪时期的普通百姓,甚至有过用黑面包当武器的操作。

另外,百姓版本「黑面包」主要成分如下:
豌豆(提供糖分)、米豆(提供油料)、小扁豆(提供淀粉)、橡子、木头锯末、麦麸、泥土(加固造型),以及黑麦面粉(烤出硬壳)。
做出来的面包,绰号「马面包(Horse Bread)」,一度盛行于公元11 ~ 12世纪的英格兰。

达官显贵也只是随地位上升,吃的面包,面粉含量更高些。
在农业环境相对好一点儿的南欧——尤其西南欧的西班牙、东南欧的东罗马,面包一样挺硬,称不上有多好吃,但至少裹面团儿里的东西,基本上是面粉。

直到公元15世纪,老欧洲面包终于变得「像食物」,主要原因之一是东方来的小麦品种终于得以量产。
话说回来,东方来的小麦品种——就是「普通小麦」,特色是产量高、麦稃结构松散、不易倒伏,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让面包瓤更松软,让「全麦面包」更像面包。
也是我国做面食更软、更容易膨松的原因之一(还有上屉蒸和入炉烤成品硬度差异)。
还有就是,糖产量跟大航海时代一起上来了,化学膨松剂、水果助发酵法被一一发明,不必再苦苦研究老面 / 酸面团的配比了,面包发酵膨松就更容易。
到今天,牢记民族昔日生活的老欧洲人还在做硬壳面包,一如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