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可以说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典型。2024年缅北战火一直未断,根本无所谓“重燃”一说。
2024年8月初,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彭家军)攻陷腊戍。10月中旬,德昂军彻底扫清昔卜。此后,彭家军、德昂军等同缅军之间虽然仍有小规模冲突,但战局总体趋于稳定,双方都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12月初,彭家军、德昂军先后宣布同缅军停火,寻求和谈。这背后,当然是某大国经济制裁的压力使然。自从腊戍战役开始后,某大国就对彭家、德昂展开了全面的经济封锁,中断了一切经济往来。10月以来,某大国又采取经济制裁的办法,施压表面上对缅军跟反对派之间的内战保持中立(实质浑水摸鱼、抢占地盘)的佤邦、四特(掸东同盟军)采取经济制裁,迫使后者完全断绝了同彭家、德昂之间的贸易往来。在如此压力下,彭德仁不得不前来某国“治病”至今,彭家、德昂的军事行动也只好停止。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国建制派自媒体眼中“美帝扶植”、“阴谋建国”、“全员信(基督)教”、“必须铲除”的克钦独立军(以下简称为克钦军)受到的待遇,反而要比远在他们眼中“全盘汉化”的彭家、德昂乃至佤邦、四特要好得多。自从雨季结束以来,克钦军依然在同缅军激烈对线,一方面围攻重镇八莫,一方面猛攻克钦边防军(丁英部,原克钦新民主军),10月中旬攻占克钦边防军总部所在地板瓦,11月底攻占甘拜迪,彻底消灭了克钦边防军、占领其辖区。在此期间,某大国同克钦之间的那邦等口岸一直敞开,人员、物资畅通无阻。直到克钦边防军被消灭、所辖口岸均被克钦军攻占,某大国才暂时封闭了同克钦军辖区之间的口岸。12月8日,克钦独立军首领、克钦独立组织主席恩版腊主动前往某大国同缅军谈判,仅仅做了这样一个姿态,还没谈出任何结果、也没暂停什么军事行动,某大国又主动开放了先前关闭的口岸。结果,克钦军一面谈判,一面又组织兵力在葡萄县攻城略地,横扫克钦邦北部地区。某大国特使自己也承认,克钦军对某大国维持缅军主导缅甸政局的立场最为反感,而克钦军的战力也谈不上最高、目前还无攻占大城市的能力,然而某大国却不敢对其祭出全面经济制裁的手段,真可以说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摸准了某大国的脾性。
然而,论缅甸战火最盛的地方,还不是在某大国用经济武器强迫各方停火(尽管不完全成功)的缅北,而是在西部的若开邦。2024年12月8日,若开军攻占了缅军(以及罗兴亚民团)在孟都镇的最后一个据点,彻底占领了若开邦同孟加拉国的边境地区。接着又相继扫清丹兑、洞鸽。12月20日,若开军攻占安镇的缅军西部军区司令部,这是缅军今年被歼灭的第二个军区司令部(缅军共有14个军区)。同时,若开军在若开邦南部缅军占领的最后一个城镇古亚镇也高奏凯歌。现在若开邦境内缅军所控制的据点只剩下了首府实兑市、皎漂港等少数几个城镇。若开军几乎占领了整个若开邦。若开军对此也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利用从缅军手中缴获的武器(在今年的交战中已缴获缅军数十个营的武器弹药)特别是重武器攻入若开邦以外地区攻城略地、扩大地盘,其中一路若开军向东攻入马圭省,另一路则北上钦邦、协助其小弟钦兄弟联盟(不同于钦邦主要民地武钦邦委员会的弱势军阀联盟)攻城略地,连续攻占敏达等数个城镇。钦邦的缅军很早以来就已龟缩到主要公路沿线的几个城镇,犹如一字长蛇阵,纯粹是抱团固守、欺负钦邦民地武攻坚能力不行(并且让出地盘促使钦邦民地武内斗),如今被困已久、当然不是缴获了重武器的若开军对手,所到之处、纷纷瓦解。
相比于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纯粹计算利润率的作派,某大国在东亚、东南亚倒是真的政治挂帅,在缅甸也算是罕见的愿意为政治目标支付经济代价。然而,某国此番的政治目标却是要保住缅军政权。2024年8月底,某国军队在缅北边界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同时,某国特使公开对缅北民地武高层传达“缅军是缅甸国家缔造者、历史形成的政治主导者”等匪夷所思的决定(果不其然,他也承认恩版腊直接拒绝接受此类言论),并且以经济制裁(在边境城市的经济早已因为疫情和战乱而凋敝不堪的情况下)施压民地武同缅军停火。某大国为何作出如此政治决断?不难看出,背后的主要动机是不看好全民盟及其民族团结政府(NUG)具有取代缅军整合缅甸的实力,进而判断如果缅军垮台、缅甸就将陷入碎片化的分裂状态而长期无法统一,从而导致持续的战乱对某大国的经济利益和边境安全造成长远损失。其他的原因,包括所谓美帝的干涉云云,都是次要的,否则就不足以解释某大国对克钦军的实际态度。
缅甸各个有力的民地武,实际上都不约而同地学习某大国体制。就以某大国自媒体眼中所谓“亲美”的克钦军为例,克钦独立组织(KIO)、克钦独立委员会(KIC)、克钦独立军(KIA)构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高级干部交叉任职、兼职,在模仿某国体制方面的水平甚至还要超过彭家军。而且这些民地武或多或少在经济上都受某国支配,至少同某国的经济关系比跟美帝密切。然而,也因此,某大国很清楚这些民地武没有一个会真正接受所谓西式民王、多党竞选体制,相反他们无一不想在自己的控制区内构建小一号的某国体制,结果就是既不可能被全民盟统合、互相之间也难以统合。过去(1990年代中期以来),在缅军治下,因为绝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差距,它们尚能在名义上被统合入一个国家内;此时,某国既可以通过同缅军政府的合作来攫取全缅的利权(而不用分散同几十上百个势力陷入交易成本极高的谈判),又可以用民地武来制衡缅军、迫使其让步,就像100年前英帝在某国做的那样。然而,一旦这个国家的支柱缅军被打倒,缅甸必将陷入碎片化的大分裂,难以重新统合起来;而一旦缅甸陷入碎片化的大分裂,短期内会带来严重的难民潮、武器失控等问题冲击某国边疆治安,长期内则会导致某国难以投资缅甸。因此,某国坚决地要保护缅军的政权,为此不惜支付短期经济代价。
当然,这种保护,也是要有代价的。某大国对缅军也有所要求,除了兑现若干经济利权(大多数是先前早就谈妥的)之外,主要的要求有二条:首先是允许某大国在缅甸设置国有安保企业,类似于100年前帝俄在中东铁路的护路军,以保护某国投资,也即进一步把缅甸给半殖民地化;其次则是要求缅军早日大选,给军政权披上合法外衣。后一条对某国来说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也无助于西方解除对缅军的制裁,大概率是为了向东盟交代——毕竟东盟各国的政客也有一个对内交代、安抚民心、震慑国内军头不要搞政变的问题——如果缅军政权能通过大选给自身披上合法外衣,则东盟很有可能完全接纳缅军政府。在这种压力下,缅甸军政权被迫同意2024年举行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2025年举办大选,而全民盟、暴动群众和各大民地武、军阀势力当然是宣布抵制。但是,正如蒋政权在1948年举办国大带来的问题一样,即便这种单方面的大选也是一种内部权力再分配,往往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结果是给前线军事带来不利影响。果不其然,缅军内部的权力斗争在2024年下半年也有激化之势,不少高级将领落马,军内第三号人物参谋总长也易人,从而对前线的作战行动带来的阻碍,导致缅军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尽管某大国试图保护缅甸军政权自有其理由,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缅军政权究竟能否维持,终究要看缅甸自身内部形势的发展,首先是缅军在战场上能否取得上风。某大国虽能强行干涉来让缅北的局势降级,却又难以阻止同该国不接壤的若开军坐大。同时,某大国的“帮助”如上所述,也导致了缅军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从而某种意义上帮了倒忙。扶得东来西又倒,缅军政权连丢东北、西部两个军区后,兵力愈发不足,试图用强制征兵弥补数量不足又导致了质量上的下降。面对几支有力民地武的强大攻势,缅军还能否拼凑足够强大的野战兵力阻挡其进攻乃至实施反攻,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恐怕缅军只好寄希望于民地武之间能早点像钦邦那样为了争夺地盘而自相残杀了。若缅军自己作战不利,那么即便某大国再怎么不愿看到缅甸陷入碎片化的分裂局面,也只能为之早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