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个回答

如何看待惠州德赛电池一名车间管理说“八小时下班等于旷工扣三天工资”事件?

Zenl
1540个点赞 👍

‍‌​​‌‌​‌​‍‌​​​‌‌​​‍‌​​​‌​‌​‍‌​​‌​​‌​‍‌​‌‌‌‌​‌‍‌​‌‌​‌‌‌‍‌​​‌​​‌‌‍‌​‌​‌‌​‌‍‌​‌​‌‌‌‌‍‌​​‌‌‌‌​‍‌‌​​‌​​​‍‌​​‌​‌‌‌‍‌​​​‌​‌‌‍‌​‌‌‌​‌​‍‌‌​​‌‌​​‍‌​‌‌‌​​​‍‌​‌‌‌‌‌​‍‌​​​‌​‌‌‍‌​​‌​​​‌‍‌​​​‌​‌​今天是2025年3月11日,距离惠州德赛电池工厂“8小时下班被罚三天工资”事件曝光仅过去一天,但这场劳资纠纷已撕开中国制造业的遮羞布。一名临时工因拒绝超时加班被克扣工资,甚至因曝光此事遭到人肉威胁,这不仅暴露了企业的系统性违法,更揭示了资本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


一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将《劳动法》踩在脚下

德赛电池工厂的操作堪称“违法教科书”:员工每日必须工作10小时以上,拒绝加班者被篡改考勤记录并扣罚三天工资。临时工群体更是沦为“二等公民”——周日强制加班却不打卡,加班费长期拖欠。这种“8小时下班=旷工”的强盗逻辑,直接违反《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每日8小时工时制)和第五十条(禁止克扣工资)。更讽刺的是,工厂通过将40%薪资绑定加班时长,逼迫工人“自愿”接受剥削,底薪仅1400-1650元的员工若不加班,月收入甚至不足2000元。



二是资本暴力升级,从克扣工资到人肉威胁。

事件最令人胆寒的不是违法用工,而是企业对维权者的“围剿”。员工小光发布视频后,自称劳务中介的陌生人精准报出其亲属隐私信息,甚至威胁其正在读小学的弟弟。这种堪比黑社会的操作,已涉嫌违反《刑法》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工厂管理层对此默许纵容,暴露了“地下治理”的冰山一角——通过篡改考勤、补签合同等手段制造证据链,让劳动者维权时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

三是苹果供应链的“双面人”现形。

作为苹果供应商,德赛电池的丑闻直接打脸库克“保障工人权益”的承诺。苹果宣称对供应链进行劳工审查,但德赛电池长期存在的超时加班、薪资克扣等问题未被发现,暴露审计流程形同虚设。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品牌的“成本转嫁阴谋”——一边要求代工厂降价,一边高举“社会责任”大旗,最终逼得企业通过压榨工人维持利润。如今网友集体向苹果和欧盟举报,或将开启“用消费者权力倒逼供应链合规”的新模式。



四是十年沉疴未愈,从高管腐败到基层剥削。

德赛电池并非初犯。2013年其原总经理冯大明就因内幕交易获利1800万被司法处理,2025年又爆出“压榨门”,暴露企业管理文化的劣根性。这种从高层腐败蔓延至基层剥削的病变,正是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依赖症”的缩影——2025年企业净利润下滑39%,却选择克扣工资而非优化生产。而地方政府为保税收就业,对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更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

五是用尊严换电量,打工人的出路何在?

事件发酵后,德赛电池股价5日暴跌4.32%,主力资金净流出超8300万元,这警示企业:压榨员工的时代正在终结。要根治顽疾,需三剂猛药:1. 法律亮剑:参考宁德法院判例,对克扣工资实施惩罚性赔偿,推行“举证责任倒置”打破企业证据霸权;2. 技术赋能监管:借助大数据实时监控企业考勤数据,让违法用工无处遁形;3. 消费者觉醒:公众抵制“血汗工厂”产品,倒逼品牌加强供应链管控。

流水线上每一块手机电池的“满格电量”,都不该以打工人的血泪为代价。当德赛电池们仍在用克扣工资“降本增效”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或许正卡在这道尊严与利益的单选题上。

小麦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