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体对双休的反弹,再一次印证了我之前一直提到的一个观点:
基础教育的本质并非教育,而是消耗子女“无回报时间”的托育服务,是廉价养老院的青少年版本。
--我国传统家庭,躲不开一个“拴”字。
家长群体的诉求,是需要一个廉价的托育场所,消磨掉子女没有赡养回报的年龄,消耗掉子女的过剩时间和精力。
同时,如果能够利用消耗的过剩精力,有限的提升一点子女的赡养回报,那么就再好不过了。
包括一切以高考为目的的补课,本质上也都是一种托育而非教育。
强行冲高考,回报率极低,但因为消耗的都是孩子的时间和健康,父母那边的金钱时间投入并不多。因此父母才喜欢毫无心理压力的梭哈,最终导致高考备考,事实上成为消磨青少年时间的系统工程。
这种诉求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直接对接家长诉求的山河四省盈利性教育集团,如衡二系、山东的271系。
事实上山河四省抓作息最狠的,通常都是一些盈利性教育集团,是家长花钱给孩子爱人tv的,而且学费一点都不便宜。这些学校的普遍特点,就包括:
1.无意义的寄宿制,目的是降低父母的精力成本。
2.军事化管理,目的是降低管理成本,从而使少量老师就能完成托育工作。
3.超长的每日学习时间和变态的作息,原因是学校能提供的有效教育资源约等于零,就是提供一个自学环境,教师根本没法提供针对性指导,只能堆学习时间。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借鉴了许多封建军队和监狱管理的经验。比如说极端的早起晚睡、睡眠剥夺,哪怕牺牲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也要压缩休息时间。
其本质并非是为了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成绩。而是利用变态的作息和极高的压力,提高皮质醇水平,降低性腺轴激素的分泌。从而把小孩“精神阉割”,防止高度压力、没有任何娱乐和自由的学生,在学校出现炸营、回家出现叛逆的情况。
搞清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托育,那么公办高中普遍要求压缩在校时间的原因,也就很明显了。
托育是一种并不便宜的服务,这种服务依赖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尤其是需要专职人员的长时间陪伴。
而在公立中小学,托育服务实质上是教师在托底。这种托底,最终由地方财政买单。教师们名义上提供教育,本质上提供的是托育服务。
在以前,地方财政依托于土地的顺利销售。公立教育机关所提供的托育服务,会成为小康中产选购住宅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因此教育部门在提供教育资源时,并不介意把家长们最想要的、消耗孩子时间/精力的托育服务,一并在公立学校“买一送一”提供。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财政紧张,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对教师的人力投入,也势必要紧缩、下滑。在这个阶段,国家财政可以为基础教育买单,却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再为托育服务买单了。
包括小学提早放学、中学假期放满、减少课余作业,都会成为不得不做的事情。
至于把小孩子们放养,最后会变成叛逆精神小伙?那简直太好了,只进厂打工不养爹妈、十几二十岁就猛猛造小孩。在老龄化社会简直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家长们真正需要的,消耗孩子精力的托育服务,会被放到市场上,以另外的价钱出售。
事实上这些相关的产业,近几年确实是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
包括依托于儒教/一神教的国学小饭桌/农村教堂,一神教作为保守主义最强派系,家庭传教成功之后,保证赡养的效果非常好。同时还能用年轻小孩来做社区服务,一举两得。
再比如搜索“叛逆”“训练营”,就能看到雨后春笋一般的爱人tv训练营。甚至许多营收不佳的正经教育机构,比如电竞培训学校、X阳疯狂英语,也都纷纷下海,在往民办托育监狱这个赛道上走。
包括孩子毕业后的催婚催育,也是拴学的一部分。催育让孩子生个孙辈,就能用孙辈的责任,拴住子女在未来25年不辞职、不弃养。孩子被孙子拴住的30-55岁,正好对应父母60-85岁最需要赡养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