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典型的春江水暖鸭不知,总说知乎青年化,带来的是政治敏感度低,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把什么都公开摆在政府公告里,掰碎了、泡软了、化开了喂给民众,大伙儿还是不吃,还要问,为什么没有预兆?属实是捂着眼睛喊天黑。
来,我结合年初公告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掰开说说。
首先,“双减”作为一项全力推行的政策,已经四年了。那段时间“内卷”这个词的大火,勾出了民众普遍的负面情绪,“双减”应运而生。其后,教育医疗养老这三座大山所代表的行业,慢慢开始改革。这是大的时代背景。

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应该是初见成效的阶段,但是由于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当下正开始步入改革的深水区。
因此,本学期开学之前,一月中下旬,教育方面有了新的战略部署。(要注意这个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时间,2035年这个节点,多次出现在各个维度的大规划里,接触过的人都明白其终指意义。)

纲要中,开篇就着重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说白了,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更是关系到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战略(百年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叫高屋建瓴,从宏观环境出发,审慎地制定局部模块的战略方向。
其中很多内容,真的值得耐心看看,看从顶层施政视角,如何对教育事业的战略规划谋篇布局。本回答里,我只针对双休这个实施细则,简要摘录其中一部分。(为了方便、合规地引用,避免一些关键词审核,就直接贴截图了。)
《纲要》的第十条,再次强调“双减政策”:

“双减”一开始,对野蛮生长的培训机构,进行查封、约束与管控,正是当下学生校内减负,所应有的先决条件。如果不先一抓二管三巩固,在校学生不上晚自习、周末双休,补习班转而又要灯火通明了。
所以,这是一套组合拳。从21年开始,有统筹有规划的政策工具箱,就一步一步打开了,不存在什么“没有预兆”之说。
我认为,对在校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双减”的核心目的,是第十四条中谈到的,要给中小学生一定的自由探索时间,以增强创新能力。兴趣和时间,会带来高质量人才的主动探索,这是创新的源泉:

那么,双减双休下,那些没有创新能力、对科学探索没有兴趣的学生该怎么办?《纲要》第二十、二十一条也有明确指导:

有人要问了,中高考不改变,不还是改变不了内卷的实质吗?《纲要》第三十一条提出了一个方向,具体的实施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总而言之,中国的教育体系,其目的和功能,是随着社会需求,一直在变的。
值得庆幸的是,从这次双减的推进来看,政策的制定者,仍然有着挺真挚朴素的家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而且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一步拆成三步走,稳中求变。
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尤其是中青年——不要一遇到变动,就人云亦云地说什么阴谋论、巨大的草台班子。
那只是发泄情绪,除了激化矛盾、带偏舆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政策制定者和民众:
大女儿聪明肯学、二儿子老实本分——人的智力是有区别的。
但三百六十行,都能成功嘛。
做父母的,应该让大女儿努努力、高高兴兴地去上大学,体面地搞科研学术;让二儿子乐观开朗地全面发展,自信坦然地开个店、学门手艺,来养活自己、创造幸福。
难道非要二儿子挑灯夜战,比996还苦地807,拼命硬干,十几岁的年纪,就消耗掉一生的激情与热爱,与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反目成仇?
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也是消费的阻碍、少子化的根源、家庭矛盾的诱因、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更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代人的三观塑造、民族的气质与未来。
所以,遇到这种问题,收起戾气,多想想我们能做点什么,至少不要对撸起袖子做实事的人吹毛求疵,却相信袖手旁观并冷嘲热讽的人是真心为你好。
开车路上等红灯写的,看的人多了,再好好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