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讲乌克兰前期是非常抵触中国的态度,它会觉得中国没有一边倒的支持他。而且维持一种中立的立场,这样反而有利于俄罗斯。
不过那时候拜登领导下的美国带领北约各国对他不遗余力的支持,乌克兰还能与俄罗斯保持战略僵持。
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冲突的调停举措,从多个角度看显得极不现实且充满争议,其背后的动机与可行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以下是这一调停行动的主要“离谱”之处:
### 1. **不切实际的时间表与目标设定**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声称“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上任后调整为“半年内解决”或“100天内推动进展”,但截至2025年2月,其承诺无一兑现。尽管近期试图加速推动复活节前停火(4月20日),但欧洲官员普遍认为这一时间表“雄心勃勃且不切实际”,更倾向于年底前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这种频繁变更的承诺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对冲突复杂性缺乏基本认知,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宣传的需要。
### 2. **牺牲乌克兰利益的“交易式调停”**
特朗普的调停方案本质上是将乌克兰作为筹码,试图通过牺牲其领土主权换取停火。例如,美国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恢复乌克兰2014年前的边界不现实”,暗示接受俄方控制的领土现状。此外,特朗普提出以乌克兰稀土资源换取美国援助,将援助从意识形态支持转为商业交易,甚至暗示“乌克兰可能有一天属于俄罗斯”,引发泽连斯基政府的强烈反弹。这种单方面施压乌克兰妥协的策略,无视其主权诉求,加剧了基辅对美国的信任危机。
### 3. **对俄罗斯的威慑手段失效**
特朗普延续了“以实力求和平”的里根主义,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和关税施压俄罗斯。然而,美俄贸易额已从冲突前的296亿美元暴跌至2024年的29亿美元,制裁空间几近枯竭。俄方对特朗普的威胁反应冷淡,认为其政策“缺乏新意”,甚至公开嘲讽美国“黔驴技穷”。此外,特朗普拒绝承诺北约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进一步削弱了其对俄谈判的筹码。
### 4. **边缘化欧洲盟友,破坏多边协调**
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推进美俄直接谈判,将欧洲排除在调停进程之外。例如,美俄官员计划在沙特举行闭门会议,而欧洲仅被要求“承担更多军费”或接受“非北约维和方案”。此举引发法德等国的强烈不满,马克龙紧急召集欧洲领导人讨论“以欧洲为中心”的和平方案,试图抵制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这种分裂西方阵营的做法,不仅削弱了调停的合法性,还可能助长俄罗斯的分化策略。
### 5. **依赖中俄关系的“战略投机”**
在施压俄罗斯无效后,特朗普转向寻求中国协助调停,声称“中美联手可快速结束战争”。然而,中方虽表态支持和平努力,但明确拒绝配合美国施压俄罗斯,强调“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参与谈判”,并推动“全球南方”的独立方案。特朗普试图通过拉拢中国制衡俄罗斯,却忽视了中俄战略协作的稳定性,最终陷入“两头落空”的困境。
### 6. **国内政治驱动下的外交冒险**
特朗普的调停行动与其国内议程紧密绑定。一方面,他急于兑现竞选承诺以巩固选民支持;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减少对乌援助、转移资源至国内改革,迎合“美国优先”的民粹诉求。这种将外交政策工具化的做法,导致调停缺乏连贯战略,更多是短期政治利益的投机行为。
### 总结:结构性矛盾难以突破
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构,涉及俄罗斯的战略缓冲诉求、乌克兰的主权完整性以及北约东扩等深层次矛盾。特朗普的调停方案回避了这些核心问题,仅以“冻结冲突”为目标,既无法满足俄乌双方的安全需求,也忽视了欧洲的地缘利益。其离谱之处不仅在于政策本身的不可行性,更在于将复杂的国际危机简化为一场个人政治表演,加剧了局势的不可预测性。
若特朗普继续以单边施压和交易逻辑主导调停,俄乌和平进程或将进一步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因误判引发更大范围的战略对抗。
现在乌克兰转向中国的很大原因就是中国是目前少数还尊重与承认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强国,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乌克兰达成更合理靠谱的调停方案。就算中国没有办法调停,中国有足够强的工业能力为乌克兰提供支持。
中国实际上可以完美平替甚至大概率超越美国在原本援助乌克兰的地位,中国甚至能推动欧洲走向军事一体化。这是俄罗斯与美国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四年来一以贯之的客观中立立场,让中国在世界上绝大多国家心理是比川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可靠的。这一次俄美撇下乌克兰欧盟单独调停的影响,远比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还要恶劣。
这意味着小国的主权可以被大国轻易践踏与忽视,这已经威胁到各国家核心利益。这次如果没有中国还在坚持,二战后辛苦建立的国际秩序就已经瓦解。
这次调停多半还是虎头蛇尾收场,最后可能还是需要重新武装乌克兰让他有足够抵御俄罗斯的力量才能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