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你花八百块,往这儿坐,台上的表演让你哈哈大笑,这八百块就值了,你要是瞅着这八百块能笑出来,那你这病,八百块治不了。
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让人情绪上产生“波动”,喜怒哀乐什么都可以。
哪吒这电影往那一放,你笑了,哭了,都是情绪上的一种波动,这本就值了,你还吹毛求疵什么呢?
还有人觉得,哪吒只在中国市场璀璨,在海外什么也不是……
又如何呢?
单一中国市场吊打海外市场,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这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居然被你说成一无是处?
讲个故事。
齐桓公想要讨伐楚国,但是楚国经济富庶,军事强悍。
管仲便建议让齐王出高价钱向楚国购买楚国的特产梅花鹿。
楚国人发现齐国人高价买鹿,便放弃耕地种粮,开始养鹿。
之后,齐国人又开始向周围高价收粮,导致楚国粮食购买困难……
等到青黄不接时,齐国便向楚国发起了全面进攻、
楚国由于国家没有存粮,军饷不足,而周围各国也没有粮食卖给楚国。
楚国虽有大量的钱财,却没有支撑军队参战的粮食,最终无法与齐国对抗。
美国之所以是灯塔,是风向标,除了军事实力外,更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经济富庶。
苹果公司,对华和对欧,之所以两副面孔,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欧洲市场远远大于中国市场……
当中国购买能力全面上升,中国市场潜力无限放大时。
经济,自然要向中国市场靠拢。
因此,我一直不理解,你们为什么觉得哪吒被吹的过高。
是因为国内贡献了超高票房?
二十年前,中国需要自嘲,来让外国人认可,甚至要倾尽所有,去赔钱申奥……
但现在不一样。
中国不需要让外国认可。
以前,是我们在人家的规则下,赔笑脸。
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制定规则。
我从不觉得哪吒被吹捧过高,也从不觉得单一票房高,有什么好脸红。
因为“文化”并不单纯依靠“文化”,更需要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
我从不觉得四大名著,就该只有在亚洲有声誉,我甚至从未觉得莎士比亚的水准,就高于王实甫等人。
只不过,大英帝国的战舰,和陈列在战舰上的火枪大炮,让莎士比亚成了世界文化的符号。
对于科学,我尊重牛顿,尊重欧几里得。
对于文化,我向来觉得中国文化独树一帜。
之所以,中国文化成了“世界小众”,无外乎是当年中国经济落后,1840年的炮火,影响太深,甚至让文化也因此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