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郑和下西洋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若水先生
7个点赞 👍

大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明朝曾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水师,先后七次出海远航。而三宝太监郑和做为正使出行,率领着船队从南京出发,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共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等地,是古中国规模最大、航程最远、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后来的大航海时代还要早数十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创作不易,劳烦各位看官关注评论点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关注后点击作者头像可欣赏所有作品。

一、篡夺帝位的燕王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一手荡平群雄、覆灭蒙元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应天府,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因此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元璋生前为防止权臣篡位,将宗室子弟二十五人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地。这些藩王手下都有大量的护卫甲士,其中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宁王朱权带甲八万,实力最为强劲。建文帝登基后,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先后将周王、齐王、代王、湘王、岷王废为庶人。

其中湘王朱柏性格刚烈,不堪受此侮辱,为保名节竟举家自焚,天下一片哗然。然而,当建文朝廷的削藩矛头指向燕王朱棣之时,却遭遇了强烈反噬,引发了持续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1399年,分藩北平的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发动了与建文帝之间的战争。1402年六月,苦战数年的燕军终于兵临金陵城下,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常败将军李景隆开门迎降,燕军轻松攻入金陵,大明江山自此易主。

朱棣进京后,皇宫中突然起火,内侍宫女纷纷逃散,建文帝从此也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人说建文帝由秘密地道出逃,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名山大川,甚至有人说朱允炆已经泛舟出海,亡命于西洋诸国。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攻陷金陵城后,朱棣先拜谒孝陵,随后在奉天殿中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二、奉旨出海的郑和

永乐帝虽然夺得了皇位,但他“奉天靖难”的口号毕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因此非常担心建文旧臣死灰复燃。而朱允炆生死未明,也一直是朱棣心中的隐患,让他如芒刺背。为了解除这一心腹大患,朱棣便一直派人在全国各地秘密搜捕建文帝,但一直没有收获,于是他便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希望在茫茫大海上能寻觅到建文帝的踪迹,大明水师远航西洋的壮举便应运而生。

但史学界对此一直便有争议,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向海外诸国宣扬大明国威,还有人说远航西洋是针对蒙古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军事行动,主要目的是联合印度抗击西南的蒙古人,甚至有人说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大明最终还是决定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远航西洋。

上万人的大军远航,风险极大,肯定要选一个朱棣信任且能力出众之人为首,才能完成任务,朱棣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派身边最信任的太监郑和率军出海。郑和此人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人氏,洪武朝时大将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马三保尚在幼年便被掳回南京,并入宫成为内侍。后在少年时又转入燕王府,成了朱棣府中的一名太监。之后他便在燕王府中服侍了朱棣十余年,直到靖难之役爆发,马三保因为身材魁梧,也被朱棣带入军中做战,追随燕军东征西讨。

1399年,在郑村坝之战中马三保立下大功,后被成祖赐姓郑,自此马三保便改名为郑和。因为郑和为燕王府老人,颇得朱棣信任,又从军征战沙场,知晓兵事,最重要的是郑和还具备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确实是下西洋的最佳人选。于是,大明王朝气吞万里,波澜壮阔的七下西洋就此拉开帷幕。

三、以卵击石的海盗

公元1405年7月11日,即永乐三年,郑和开始了他的首次远航。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扬帆起航,先到占城,后向爪哇方向航行。途经爪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正在内战,郑和事先并不知情,派了船队中170人上岸通商,结果被西王军队发现后误认为是东王的援军,于是这一百多人被西王军队攻击,全部遇害。

事件发生后,西王才知道杀错了人,慌忙派使者前往谢罪请罚,而郑和则采取了克制的态度,没有兴兵报复,此事得以和平解决。随后船队经过苏门答腊南部的三佛齐旧港,盘踞当地多年的海盗陈祖义以为明军软弱可欺,便派人前去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抢夺船上的财物。郑和知道这群贼寇没安好心,便将计就计,故意引海盗来袭,在海战中轻松击败了敌军,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七艘,生擒匪首陈祖义等三人。

展示了实力以后,郑和船队之后的航行变得异常顺利,经过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都是一帆风顺,其他海盗见到都是远远避开。在经过印度洋上的古里国时,郑和还赐其国王诰命银印,并树碑撰文,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1407年10月13日,经过两年多的航行,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及陈祖义等一众俘虏还朝,明成祖下令斩杀了陈祖义等三人,又宽恕了亲自前来谢罪的爪哇西王,并赏赐了大批战斗中有功的将士。

四、不自量力的藩王

郑和回国后不久,为送外邦使节回国,成祖又命其准备进行第二次远航。1407年底,郑和再次奉命出发,先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国,然后驶往印度洋,到达柯枝和古里。在对古里王完成册封后,船队开始返航,其中部分船队再次访问了暹罗和爪哇。船队在锡兰停靠时,郑和向城中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财物,并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此碑至今仍存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博物馆。

1409年夏,郑和船队返回大明,此次航行历时一年半,路上没有任何突发情况。1409年10月,郑和率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开始第三次远航,敕使占城、真腊、锡兰等国。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地,郑和奉成祖命招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允其自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大恩,后于永乐十三年亲赴明帝国朝觐,受到了朱棣的热情款待。郑和率船队抵达锡兰时,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图谋不轨,竟想偷袭船队,被郑和觉察,便启航离开锡兰。

回程时船队再次访问锡兰国,亚烈苦奈儿贪图船上财物,准备诱骗郑和到国中抓捕,再发兵五万围攻群龙无首的明军,又伐木阻断船队归路。郑和却没有上当,反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着二千精锐趁夜突袭王城,轻易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全家。1411年7月,航行近两年后,郑和带着一众俘虏还朝,朱棣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下诏另择贤君,大明在东南亚一带的威信更重。

五、平定叛乱的明军

1412年底,成祖命郑和统军进行第四次远航,船队于次年出发,使团中除两万七千多将士外,还有其他官员、书手、教谕、医护、太监、翻译等数百人。这次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后途经苏门答腊时,权臣苏干剌刚刚弑君篡位,明朝认为他得位不正,并不承认他的王位。苏干剌大怒,直接开启了作死模式,居然率大军截杀大明船队。郑和率明军奋起反击,当地忠于老王的军队也一起协同作战,叛军大败,被联军追至喃渤利国,最终苏干剌被明军生擒。

船队航行至三宝垄休整期间,郑和与翻译官费信常在华人回民教堂祈祷,与当地居民相处融洽。此后,船队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最远航行到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又一次献俘北京,明廷诛杀苏干剌,赏赐立功将士。十一月,麻林等国使者向明廷进献异兽“麒麟”(据推测应该是长劲鹿)。次年,成祖御制“天妃宫碑”,以示对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队的感谢。1416年12月28日,这一年已经是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西洋诸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其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等国均位于东非。

1417年5月31日,郑和船队经过泉州灵山圣墓行香,并立碑文记载。同年秋后,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人,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并立碑铭文。此次远航路上更加安全,没有任何国家敢觊觎大明船队,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七年七月(1419年)归国,航行时间超过两年,朱棣下诏对将士进行赏赐。

六、扬威海外的大明

1421年3月3日,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最远航程到达今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等国使节。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成祖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于北征蒙古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天性仁慈,不忍看天下百姓承担过重的赋税,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减轻赋税以解民困,对外进行战略收缩,并宣布停止派船队下西洋。洪熙元年二月,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开始为大明王朝镇守南京。明仁宗病逝后,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1430年6月29日,在停止了六年之后,朱瞻基再次命郑和出使西洋二十余国及旧港宣慰司,随行人员共2.7万人。

郑和出发前,明宣宗因获悉满剌加国王欲亲自前来朝贡,但被暹罗国阻碍不能成行,故令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敕谕,要求暹罗与邻为善。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等候季风。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重修天妃宫。

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时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享年62岁。

七、青史留名的宦官

郑和率大明水师七下西洋,与后来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那些冒险家有本质上的区别,欧洲的冒险家们如麦哲伦之流,都是为了获取利益而踏上征途。在大部分时间,他们所到之处,给原住民带去的都是掠夺和杀戮,整个航海史实际就是一部侵略史,但郑和给西洋诸国带去的却是贸易和秩序。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大明水师只使用了三次武力,包括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剿灭了三佛齐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而这种政治秩序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属于非侵略性的。

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并不是明朝强迫,而是西洋诸国心甘情愿,并且趋之若鹜的,因此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各国与大明的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明朝从诸国买进香料、金锭等物,同时也卖出茶叶、瓷器等大量商品,双方的贸易持续了很多年,也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打下了基础。

萨尔酋长之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