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名很难判断。但想讲一点和题目描述不一样的观点。
满清不是汉人的正统王朝,所以不列入此次评价。
1、西汉
西汉鼎盛时期应该是刘询时代,而非刘彻及以前的时代。一直到刘奭、刘骜时期以后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由盛转衰迹象,并且在王莽上台前基本没有大幅度的、无可救药的国力下滑。
同时期的世界:匈奴已经解体,南匈奴基本归顺,北匈奴节节败退;古羌人被击败后部分归顺;贵霜帝国还没建立;西域各部基本归顺西汉;高句丽、百济、新罗还处于萌芽状态;迦太基已经灭亡;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共和国虽有实力但远不能媲美西汉;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逐步被罗马征服……

2、东汉
东汉鼎盛时期应该是刘肇时代。后来虽有下滑趋势,但真正走向衰落、无可救药可能要到刘宏时期。
同时期的世界:匈奴实力不复当年但依然时不时南下;古羌人逐步成为西部威胁;鲜卑势力有所发育;哀牢国逐步被东汉兼并;高句丽、百济、新罗处于初步发育状态;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盛极而衰,但有时阻挠东汉与罗马的交流;贵霜帝国逐步强盛;罗马帝国逐步走向巅峰……

3、大唐
唐朝的情况和两汉不一样——唐朝是第一个存在时间超过230年的汉人大一统帝国,并且后来也只有明朝达到了这些标准。所以不但唐朝前期和后期是两种风景,与此同时的世界各大文明也在这两百多年里发生剧烈变化。
唐朝行政区划大致面积的巅峰应该是高宗时代中期左右,但实控区域、对外影响力、经济与民生的巅峰应该是玄宗时代中期(开元末至天宝初)。就拿最直观的西域来说——玄宗时代对西域的开发幅度和实控力度可能是汉民族古代的巅峰。
同时期的世界:突厥势力尚存,但宏观层面基本解体;回纥建立汗国,但暂时很难造成较大威胁;室韦、靺鞨各部暂时臣服于中央政府;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南部,但也被纳入了唐帝国名义上的羁縻范围;日本的使节和学者在唐帝国影响下在日本群岛传播汉文明;吐蕃被不止一次击败;南诏蠢蠢欲动;占婆补罗(象林邑/林邑/占城/瞻波)依然控制越南中部和南部并逐步积强;阿拉伯帝国不断发育,但在“怛罗斯之战”前(倭马亚时期)无力对抗大唐;阿瓦尔政权盛极而衰;法兰克王国逐渐壮大;不列颠群岛和亚平宁半岛诸侯并立;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强盛的同时也出现内部混乱(“圣像破坏运动”);非洲南部和美洲由于距离东亚较远所以影响力较小……


4、大明
明朝横向鼎盛时期应该是永乐朝后期——行政区划的面积可能是有明一代面积最大,宗藩体系势力范围很可能是塞里斯古代最大,帝国内部总体太平(唐赛儿起义的实际规模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大,这也是老生常谈了),没有特别大的短板。
同时期的世界:瓦剌、鞑靼、兀良哈在内外打击中支离破碎;帖木儿帝国达到鼎盛,与明帝国外交关系较好,但无力与明帝国争夺霸权;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多面交战但总体上难成气候;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逐步衰落;奥斯曼土耳其逐步壮大,但依然局限于中东;南亚次大陆和非洲大陆诸侯林立、混战不断;新航路尚未开辟,西欧各国尚未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中央集权,英法百年战争还未结束,“文艺复兴”当时仅限于部分地区;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日本海盗被明帝国抵御;乌斯藏地区、女真各部、朝鲜王朝、东南半岛多国被明帝国纳入势力范围。
永乐年间,郑和船队一下东洋、六下西洋。擒拿锡兰权臣亚烈苦奈儿(阿罗伽拘那罗五世)全家,另立新王。擒斩渤林邦国王陈祖义和苏门答腊国王苏干剌。炮击过东非的木骨都束。设置旧港宣慰司(下有苏门答剌、满剌加两个军镇),在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剌(苏门答腊)、察地港(吉大港)、古里(卡利卡特)、忽鲁谟斯(霍尔木兹)等地设置官厂,在柯枝(科钦)设置小型商站。

然后再补充一些塞里斯汉人正统政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其他时期:
(夏朝及以前的情况资料较少。所以暂时从商朝开始算。)(“汉人”的称谓大致在两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但这不代表汉人前身“古华夏族”的历史不是汉民族的历史——你十八岁那年改名叫“汉”,意味着你和十八岁以前的自己是两个不同的人?)
1、商朝子昭(武丁)时期至子受(帝辛)时期,用“内外服制”名义上统一塞里斯;
2、西周平定“三监之乱”后,分封体系下的诸侯国体量总和强于同时代所有文明;
3、嬴秦始皇帝最后五年(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0年)(百越与河套被纳入郡县系统,朝鲜与西南夷被纳入羁縻范围);
4、西汉刘彻时代到王莽时代,其间鼎盛的阶段在上文已经说过;
5、东汉刘庄时代到刘志时代,其间鼎盛的阶段在上文已经说过;
6、晋朝太康年间(公元280年至公元290年,前后大约十年),同时期亚欧大陆上主要的大型帝国普遍出现下滑;
7、隋朝开皇十年至大业六年(公元590年至公元610年),突厥分裂,波斯萨珊王朝逐渐盛极而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周边文明的打压以及瘟疫影响下陷入困局;
8、唐朝贞观二年至天宝十四载(公元628年至公元755年),以及会昌元年至大中十三年(公元841年至公元859年),其间鼎盛的阶段在上文已经说过;
9、宋朝太平兴国四年至宣和五年(公元979年至公元1125年)。在该阶段的最后一年,契丹势力崩溃,在北部、西北、南部名义上收回部分失地,经济和文化达到北宋巅峰,人口和势力范围达到两宋巅峰;
10、明朝洪武元年至天启六年(公元1368年至公元1626年),其间鼎盛的阶段在上文已经说过。从“靖难之役”胜利,到“萨尔浒之战”前夕,明帝国的“汉地相对稳定期”达到了两百年以上。
不需要排名。因为据我所知,古代汉民族(前身是古华夏族)主导的几次大一统时期,我们一直都是全世界最领先、最有影响力的文明。

“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重新)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是啊!那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
更新:
没想到评论区有人不注意我的回答也就罢了,对我的最后一张配图居然也能提出质疑。
关于费洋古的问题,我在上面这两个链接里讲得很清楚了。
这不是立场问题,而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我自己也是支持汉民族主义的人,但我觉得某些没看懂电影的人别来评论区刷存在感,不然会显得自己很不聪明。
并且我上面的原回答里也确实不怎么认为《唐探1900》是主旋律电影。
至于有人提到的“拉踩”……我认为是否拉踩一个形象,取决于这个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的差别大小,以及观众对此的反应。
然而实际情况就是,白振邦是个虚构的人物,其言行思想根本就不算真正的革命党,只不过平时乐于助人,并且帮郑仕良(郑士良)做了一些与革命有关的事情而已。他代表的是那些刚有点觉醒迹象但还没彻底觉醒的普通人。
郑仕良(郑士良)在历史上的记录和活动不如孙先生那么多,所以适当有原创发挥空间未尝不可。而且早期革命者在某些事物的看法上确实有热血中二的一面(因为那时候思想还不成熟,处于革命初期),这不但不是拉踩,反而显得一个人物很真实。
网上对白振邦和郑士良(郑仕良)都是普遍好评。即使有一些批评白振邦的声音,也是质疑这个角色设置的必要性,从没有人说白振邦这个角色及其演员张新成本身不好。
反正我愣是没看出这部电影到底哪里有“刻意拉踩”。合着现在看电影的人历史水平一般也就罢了,还搞起饭圈了?
我就问问评论区某些人哈:
电影中的郑士良(郑仕良)虽然有些中二(在那个年代这其实是正常的),什么时候真正软弱、低智过?
电影中的白振邦虽然斗争经验不足,有时还有一定“恋爱脑”,但什么时候真正软弱、低智过?
电影中的费洋古,除了最后有一段高光,以及之前有个所谓的“华人入内”之外,什么时候正面过?(而且我还在原回答里分析了,这两段镜头严格来说也未必算正面。)
某些人到底有没有认真看电影呐?说你们饭圈你们还委屈上了?
究竟是我没注意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你们既没认真看电影前后情节和时代背景,也没认真看我之前的回答,然后在硬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