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没太大问题
中超鼎盛时期,二三流球员拿到手的年薪,远超欧洲联赛中游球队主力的收入,这种待遇落差像无形的玻璃穹顶,把中国球员牢牢罩在了本土联赛的温床里。
但要看清这个困局,得先撕掉"高薪万恶"的标签。广州恒大的金元时代,像郑智、黄博文这批球员在职业生涯暮年拿到了职业足球人的"养老金",这份保障恰恰是他们年轻时匮乏的。现在的矛盾在于,当虚高的薪资泡沫消退之后,我们的联赛仍未建立起正常的薪资生态。二三流球员拿高薪的背后,反映的是青训断裂导致的"稀缺溢价"——不是他水平太高,而是能达到职业门槛的本土球员太少。
日韩球员的留洋潮给我们提供了有趣的参照。日本J联赛平均年薪约合人民币120万,只是中超的三分之一,但这就是他们足协精心设计的生存法则——让顶尖球员必须走出国门才能获得更高收入,这种近乎残酷的成长机制,与日韩社会崇尚的"苦难教育"一脉相承。
中国足球的特殊生态让这个选择题变得更加复杂。我们的青训沉没成本太高,培养一个球员需要家庭持续十余年的巨额投入。当年张玉宁父亲卖房供儿子留洋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