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如何看待中纪委发文称「莫让赌球毁了年轻干部」?

经济观察报
1798个点赞 👍

我不知道这文章标题强调一手“年轻干部”是什么奇怪表述。

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原文正文第二段的内容是这样:

“记者梳理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发现,因赌球迷失信仰、坠入贪腐深渊的党员干部并不鲜见。铲除赌球等歪风邪气的生存土壤,加强对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依然任重道远。”

明明是“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例中,参与赌球并不鲜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两层意思,怎么这标题直接掐头去尾,直接把“赌球”和“年轻干部”关联上了?

有这么取标题的吗?

类似“年轻干部”这种莫名其妙的带有明显偏见意味的称呼,在内部平台说一说就罢了,真的不适合放到前台来面向大众发表。

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宣传品,必须考虑社会影响。

这句话很容易引导读者将“年轻”、“干部”与“被赌球毁掉”产生联系和联想。

这样的标题真的不会污名化年轻干部吗?年轻干部又莫名其妙地被极端个例“代表”了。

(插句题外话,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句“不要让赌球毁了年轻干部”给我的观感,和在性犯罪话题下的评论“男性都是潜在的QJ犯”差不多)

我非常反感某些宣传稿件中强调某先进典型“D员”、“干部”的身份,以及将其与“群众”区别对待的行为,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某些人的特殊身份呢?

反之亦然,反面个例就仅仅是个例,不要上升到“年轻”“干部”这些身份。

一个人先进就是先进,人渣就是人渣,人仅代表他自己,跟他的年龄及社会地位、政治面貌无关。

恕我直言,这句话改成“莫让赌球毁了年轻人”或是“莫让赌球毁了干部”,都比直接强调“年轻干部”要中听。

这样的笨拙提法除了让“群众”与“干部”、“青年”与“中年”之间的疏离感更强烈,人为制造新的差异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我们是要消灭阶级,所以我们不能以制造新的阶级。如此文稿中的这类“标签化”表述,本身就是一种对舆论和事件本身的不负责任。

与其把逻辑重心放在“年轻”“干部”这种标签上,不如仔细关注下这件事本身:

像这种行迹如此恶劣甚至有点傻的赌徒是怎么进入体制内的?这种极品在体制外都算是“凤毛麟角”了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赌球毁了年轻干部”,而是“某些不知道被什么毁掉的年轻人成了干部”,还干出公款赌球这种骇人听闻的事?

别光把祸水和人群目光往“年轻干部”身上引啊,仔细查查这个极端个例背后的关系网才比较要紧吧?

编辑于 2022-11-25 17:45・IP 属地内蒙古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不稳定物质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